“救急难”工作是国务院、民政部在社会救助方面的重大创新创制,对于有效缓解群众各类突发性、紧迫性急难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选择有特点、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旨在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创新,先行先试,为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各项制度,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提供经验,打牢基础。自2014年以来,芝罘区作为全国首批“救急难”工作试点地区积极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坚持以“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为目标,形成了政府各部门高效联动以及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紧密衔接的工作新格局,稳步推动“救急难”工作创新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得到了民政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自“救急难”工作开展以来,芝罘区共受理各项救助申请1.3万余次,实施救助1.2万余次,累计发放救助金2770余万元。
一、提供三大保障,奠定托底救助的工作基础
(一)强化救助政策体系完善。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和山东省《社会救助办法》,并结合芝罘区实际,先后出台了《芝罘区医疗救助办法》、《芝罘区临时救助办法》和《芝罘区支出型贫困家庭基本生活救助办法》等政策,在烟台市率先实现了最低生活保障、各类救助城乡一体化。医疗救助取消救助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将重特大疾病救助住院费救助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80%,救助封顶线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3万元,并将低保边缘家庭和其他城市居民纳入了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对遭受意外事故、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各种原因造成家庭生活暂时困难的城市居民家庭展开全面临时救助。
同时,将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上年度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水平、家庭收入符合当地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因重大疾病、重大灾害等原因造成支出过大的,通过急难救助后,基本生活仍有困难的家庭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有效的发挥急难救助“托底线”的强大功能。
(二)强化基层民政能力建设。为保障基层服务救助队伍充实有力,芝罘区多措并举配齐配强民政工作人员,全区13个街道现有民政工作人员54人,社区民政协管员146人,满足了日常工作运转的需要。同时,定期组织街道及社区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培训、社会救助平台培训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服务水平。
(三)强化救助资金落实保障。完善以财政为主体、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保障了托底救助制度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每年区财政在足额拨付低保金的同时,还按照临时救助资金300万元、医疗救助资金300万元、教育救助资金210万元的标准设立专项补助资金。区慈善总会则多方链接社会资源,设立慈善救助专项账户,每年面向社会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年接收捐款1100余万元,全部用于教育、医疗等救助,实现了救助资金的多元化保障渠道。
二、创新三项机制,确保救急救助规范运作
(一)创新“主动发现”机制,确保急难对象早发现。芝罘区依托社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广泛动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发现其困难,帮助其提出救助申请。建立“急难”对象绿色通道,对于因紧急性、突发性事件造成生活困难或住院就医确实有困难的群众,实行“先发救助金、后补手续”的人性化制度,大力缓解了困难群众“因贫弃医”的现象。为保障“救急难”绿色通道运转高效,芝罘区设立了100万元的“救急难”专项基金,迅速反应、专项专用,有效地帮助困难群众解燃眉之急,渡过难关。同时,芝罘区建设了“89000”民生服务中心,开通全区统一的“89000”民生服务热线,畅通了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和报送困难情况的渠道,多维联动,确保急难险情早发现、早申报、早核查、早救助。
(二)创新“一门受理、协同**”机制,构建救急救难大格局。在民政局设立了区级社会救助中心,在13个街道办事处及芝罘区民生服务中心设立社会救助分中心,并统一悬挂“一门受理、协同**”的社会救助流程,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区级救助运作支撑支架,及时高效的接收**群众遭遇的急难事项。所有受理窗口均安排专职的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救急难”工作,对急需接收**的“急难”事项及时进行受理、转办。同时,当面对情况复杂覆盖多部门业务的急难救助事项时,及时、主动联合相关救助部门进行协同**,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三)创新“多元参与”机制,汇聚解危助困新力量。一是推动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大力提高慈善救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设立慈善救助项目,降低慈善捐赠门槛。通过“肾友中心”、“爱心复明”、“让你幸福走起来”等慈善项目,吸引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救助。同时,设立个人和单位冠名基金,鼓励爱心人士和企业参与救助活动。先后为30名符合条件的困难患者免除手术费约123余万元,设立个人冠名基金总金额近13万元。二是推动“12349”平台参与社会救助。根据受救助人员特点,设置生活帮助和紧急救助服务“一键通”,已成功实现救助案例279例。针对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服务。三是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自发性和广泛性的优势,培育扶持了月亮姐姐公益发展中心,注册义工 4200余人,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帮扶等慈善活动,累计救助孤寡老人、孤残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16359人次,困难学生5317人次;扬帆助学公益发展中心,深入了解困难家庭在读学生的情况,5年来累计帮助750名学生;360公益爱心车社会组织队,举办义卖募集善款,为白血病患儿捐助款项和物品,筹集资金60余万,累计救助白血病患儿20余人,使帮扶对象们深切的感受到“弱势群体有人助”、“临危临难有人帮”的和谐氛围。
三、强化保障措施,推动急难救助持续发展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救难合力。为做好试点工作,芝罘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救急难”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任副组长作为总召集人,人社、教体、卫计等相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为成员单位,明确分工领导及联络人,落实各部门和街道人员职责,加强社会救助的协调和沟通力度,建立“救急难”信息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统筹指导,全面提升社会救助的力度和准度。
(二)完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体系,力求公平公正。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是准确认定社会救助对象的关键环节,是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救助工作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操作的重要前提。芝罘区于2010年成立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研发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开展社会救助申请审批和集中复核财产收入信息核对的工作。同时,在推行救助对象全员长期公示的基础上,还将每年的3月和9月定为集中复核月,定期对所有救助对象进行全面评议和核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人情救助”、“关系救助”以及“优亲厚友”等问题,进一步规范了救助制度实施,确保做到公平、公正。
(三)落实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实现阳光救助。研究建立了贯穿“救急难”工作始终的发现、报告、受理、审核、审批或转办、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体系。针对管理人员、经办人员,建立了跟踪问效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对责任人工作落实不力、相互推诿、办事拖拉懈怠等造成救助不及时、不到位、并导致严重后果的部门、单位和个人给予严肃处理。针对救助过程,完善了申报、调查、资金使用、纠纷查处等监督管理机制,并加大对影响较大或者带有苗头性的急难事项的督查督办力度,进一步堵塞漏洞,避免骗助、错助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应救尽救,阳光救助。
1、教学体现了自主性。如达老师的语文课上,在研读感情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把重点句子感情朗读并谈感受。交流时,学生既谈出了自己读后的所感所悟,又从别人的发言中得到启示,获得新知,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了阅读效果。这样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学生的自读自悟,主动探索,获取新知,同时,还加强了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把理解语言同体会思想感情结合起来,学生能凭借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体会到文章丰富的思想感情,并在感悟语言的基础上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从整体上提高了语文素养。
2、是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学的宗旨。“施教之功,贵在诱导,妙在转化,要在开窍”是教的宗旨。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愿我们的老师对此有更深的理解,更具体的实践。
3、当然其中也有不足,通过听课、评课两校老师相互指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忠恳的建议。
4、听课中我校教师一致认为三位教师的授课体现了以下特点:
5、教师业务素质强,有较强的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具有灵活处理课堂的教学机智,教学基本功扎实。
6、听完这几堂课,我们对这几堂课的总体印象是这样的:充分的准备,精心的设计,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提问让语文课在预设中精彩生成。精辟的讲解,多变的练习,让数学课既有了温度,又有了深度。有趣的游戏设计,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谐的课堂氛围让英语课充满活力,富有灵性。
7、教学设计科学、合理,体现了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创造性的培养与发展。教师能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合适的教法,创设出使差异不同的学生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强。
8、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教师用热爱学生的情感,愉快的心境,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语言,将对学生的殷殷期望,热情鼓励与警示鞭策等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创设出轻松、活跃、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学习氛围,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作用发挥的情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课堂充满活力。
9、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切实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但运用与教师的讲解,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要达到有机与完美的统一,如果运用与课堂教学相脱节,那效果就没有了。
10、能正确地理解教材,善用教材,活用和开发教材,体现创造性。教材处理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11、两校老师一致认为我们的语文课课后应留给学生什么样的作业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往常,我们常给学生留下一大堆的书面作业,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完成大量的作业来提高学习成绩,而事实却相反,大量的作业不但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如果课后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探究的天地,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12、重视了朗读能力的训练,学生读得形式多样,声情并茂,音色优美,使听者入情入景。
13、情。
14、数学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更充分些,空间更广阔些,那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知识的获得会更主动,更深刻。
15、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的语言具有启发性,问题设计新颖开放,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新意和挑战性,呈现问题的形式多样。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16、教师能适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进程,课堂气氛活跃,秩序良好。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与交流的愿望和机会。学生能够主动开放心态,发表意见,思维活跃,教师放的充分,管得适度,收的有效。课堂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生动活泼。
17、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有些课文时代背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理解起来有困难,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搜集有关的信息资料,课中交流可以更深刻、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