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范文

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研究型教学型大学(精选20篇)

时间:2024-11-20 00:32:56 作者: 字数:169461字

第1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1、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并不少,但由于监督主体、客体、对象各异,缺乏监督资源协同作战的统一平台,监督不力问题还时有发生,影响监督效益的最大化,有损监督的权威。

2、层层监督。另一方面,实行分类分级监督,发挥部门作用,强化部门责任,“单一作战”转变为“联合行动”,不断扩大监督的宽度。

3、转变观念,督帮结合。监督是为了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及落实。要践行“督中有帮、督帮结合”的理念,既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体现督查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要考虑实际困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施号发令,加强过程监督,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解决。

4、监督力量缺乏凝聚力。企业监督体系中纪检、法律、财务、审计、工会等各项监督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不是出现监督重叠,就是带来监督盲区。

5、一是发挥监督机构牵头作用,形成上下齐动的大监督格局。监督机构要积极沟通上下、协调左右,做好“三个统筹”。首先要统筹安排全局性督查事项。紧抓监督工作的“主线”,聚焦重点、狠抓关键。其次要统筹制订监督工作“蓝本”。细化分解重点监督的工作和任务,逐项落实责任部门、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监督方式,层层压实责任,形成监督工作计划。第

6、法律监督。是企业为完善法制建设,规避法律风险,建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提供法律意见,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风险防范手段。

7、二是发挥好部门职能,形成左右互动的监督格局。要加强监督联动,实现监督机构与职能部门无缝对接。第一是联合开展督查。由监督机构和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督查,有助于增强监督工作实效。第二是压实部门主体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监督”的原则,职能部门负责抓好本部门、本系统内部的监督。第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充分利用监察、审计、行政效能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部门和个人,彻底查清责任,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或政纪处分。

8、会计监督。是指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有关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和方法。监督主体是企业会计人员,客体是普通员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在内部监督体系中处于最基础地位。

9、三要统筹安排各类监督项目。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业务精、底数清、情况明的优势,对一般性、专项性的监督事项,由有关职能部门独立开展。

10、大监督工作必须紧随新形势、新常态,及时转变监督理念、方式、整合职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11、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提升监督效能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是由不同的监督主体组成的一个多元系统,由于监督部门职责分工不同,互相联系协调不够,工作内容重复或遗漏,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监督阶段之间尚未有效衔接起来,难以称之为体系,不利于集中有力的监督。

12、监事会。也称公司监察委员会,是股份公司法定的必备监督机关,与董事会并列设置,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政管理行使监督的内部组织,代表全体股东对公司财务及董事高管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对全体股东负责。

13、党的十八大以来,监督工作在任务、地位、作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开展,只有准确把握当前新形势和新要求,适应新常态,才能为保障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更好的事前防范作用。

14、监督结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拥有监督的权力,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对监督意见进行整改及落实。往往存在年年查年年有、小问题变大问题,一般问题变原则性问题,最后越积越多,越积越重。

15、重经营轻监督。很多企业领导将经营指标及业绩作为重点,将有限的人、财、物力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没有把企业监督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以致监督部门说话做事不敢代替公司行使监督权力,存在畏难情绪。

16、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洁从业等各种风险随时存在,而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建立好企业内部监督体系。

17、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新形势下,如果不重视解决内部经营中存在的诸如廉洁、规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都会使企业健康发展面临挑战。有效开展企业内部监督,既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规范企业运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又能有效化解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突出问题,防范腐败行为发生,融洽企业干群关系,形成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和谐发展。

18、效能监察。是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过程,监督检查相关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行为的正确性,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控工作。

19、关键词: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实践与思考

20、党内监督。《中国***党内监督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党内监督的地位、作用和重点对象。各级纪检机关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在区域的贯彻落实情况,督促企业党委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管理、教育、检查考核、示范等主体责任,回归主业主责,强化执纪监督问责。

21、三是建立奖惩并举的监督考核机制。要严格开展监督目标考核,严格运用监督考核结果,确保监督的权威性,形成“立项—监督—考核—奖惩”管理模式,真正授予监督机构调查知情、问责建议权;要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以支持和解释;要恰当运用考核结果,与干部考核、绩效考评工作挂钩,最大限度发挥督查职能的延伸作用。

22、民主监督。作为“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企业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的一监督种方式。企业民主监督组织者是企业工会,通过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企务公开制度、职工董监事制度等民主监督制度,实现职工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的重要手段。

23、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

24、正确把握着力点,精准发力。一方面,正确把握好着力点,集中力量,抓大事、督要事、查难事,把督查贯穿到企业中心工作的每个环节,

25、内部审计。是建立于企业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它所提出的审计报告只供企业内部使用,在社会上不起公证作用。

第2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学号:1040105060姓名:贺思佳经济与管理系

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思考

竞争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企业对市场机制作用十分敏感,由此形成了努力拼搏的动力,这种特性恰恰是国有企业所缺乏的。计划条件下的国有企业不用奔跑就可以舒舒服服的活下去,国营企业奔跑的紧迫性远没有民营企业强烈。

市场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企业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市场,寻找空白地带,一旦发现,就立即调转船头,迅速赶到。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企业实际上先有市场,再有企业,它们是在发现市场空档后才成立的。强烈的市场意识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创新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做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这往往是企业最想做的事,也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技术上的不断追求,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效率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在一些电视剧中,企业家只是出入宾馆、酒楼,吃喝玩乐的人。其实,作为投资者,他们正承担着风险的压力。他们在追求每一个技术信息,在寻找每一个商机。竞争的压力使他们强迫自己把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风险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每个企业必须谨慎对待风险,同时又要勇于面对风险。国有企业往往不能处理好风险。一方面,他们敢于乱投资、乱贷款、乱担保,因为蚀本的钱有名无主;另一方面,他们大可不必没事找事去担风险,5%的利润足以使他们写出一个好的工作。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反,一方面,300%的利润将唤起他们拼命的狂热;另一方面,60%的失败机率足以使他们冷静旁观。人才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基础。服务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灵魂。

企业的价值观处于低层次、追求单一经济效益的状态。企业文化的核心——

企业价值观的形成、传播与扩散处于被动状态,大多在被约束情况下进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形象、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制度、行为准则、企业容貌、作风礼仪等,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其中,企业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和决定其他要素的形成和传播。这种基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思维被动的去适应某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从而限制管理者和员工对文化的积极传播及对最高理念的追求,使企业文化的运行处在“为我”的状态,难以形成强力型的核心文化力,大大降低了整体企业文化的推动力,客观上抑制了物质生产力的提高。

企业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扩散都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缺乏观指导。

缺乏统一完整的企业经营理念和长期发展战略,企业文化的形成源——企业家文化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自我形成理念、境界方面的根本革命,阻碍了企业文化向更高层次的飞跃。实践表明,企业家的理念和价值观决定着企业家文化的发展方向及所处的层次,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关键的因素。然而,许多企业家的理念与价值观却只限于经济方面。如只有较低层次的经济理念、经济价值观,没能发展到高层次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价值观等,就是说,未把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努力为之奋斗。

企业家人格的提升。企业家要跟上的步伐,陶冶自己的情操,形成崇高的品格、宽阔的胸襟,真正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的企业家。企业家素质的提高。企业家要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开拓视野,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才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企业家要自觉进行理念改革,重塑高层次的核心价值观。

一个企业在提炼价值观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a、企业性质。b、企业的成员及其构成。

c、企业外部环境,包括、民族文化、等方面,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

总之,只有在认真各种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确立既体现企业特色,又为全

体企业成员和社会接受的价值观。

企业精神的提炼,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的过程,创立和提炼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企业精神的形成,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我们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不断地利用各种途径进行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个性心理培育,同时要反复地进行审视、分析和,并在实践中及时提炼出其中的优秀部分,几经反复后,再用最简单概括的语言,总结出其中的精华,由此形成企业意识中最具激励的东西——企业精神。不难看到,企业精神的创立,实际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结出的硕果。因此,要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促成企业精神的形成和创立。创立企业精神,不是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最终目标,而是利用企业精神激发员工的热情,形成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合力,继而又炼出更新的精神成果,不断推进两个文明的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需要培育企业道德,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企业道德是企业员工的重要行为规范。

企业文化建设要求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努力为之服务,这是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企业文化建设要从提高职工素质抓起,这与培养“四有”新人是一致的。企业文化建设和职工素质之间是一种“大厦”与“基石”的关系。职工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兴衰,良好的企业文化反过来又可以陶冶职工情操。因此,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而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造就新一代“四有”新人,这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是一致的,因此,必须坚持不懈的以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职工,在实践中造就和培养一批得力能干的企业发展生力军,让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崭新面貌的“公司人”、“形象人”,促进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在全社会都形成一种新的风范。

第3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摘要:建立健全大监督体系,是企业健全和完善监督执纪,强化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腐败风险,保持廉洁自律,实现自身顺畅运行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大监督体系机制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促进“大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近年来进行了“1+n”监督闭环体系建设试点,取得了相应的监督成效。本文主要立足集团公司实施“1+n”监督闭环体系建设经验,对“大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运作方式等进行探索,以便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共享检查信息,增强监督合力,形成齐抓共管格局,提高监督效率,真正构建发挥效力的“大监督”格局。

开展大监督闭环体系建设工作,是顺应企业发展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整合监督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的现实需要。当前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多主体、多体系的监督机构,监督内容和范围也把企业管理及诸多环节与领域涵盖在内。但因监督主体多元、分散,也由于纪检监督途径单一、力量分散,同时,隶属于不同领导监督范围和内容,相互之间仍然存在沟通协调不顺畅、不到位的情况,导致监督执纪效果滞后,监督工作虚浮无力,监督效果不明显。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仅管控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来自各方面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多,做好关键环节和与重点领域的监督成为当务之急的工作,构建大监督格局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集团公司监督体系建设,解决当前集团公司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需要,对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企业监督执纪力度增大,但仍然存在问题漏洞。近年来,通过上级巡视、内部巡察、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等途径,发现企业均普遍存在一些违规事项。例如:未如实填报个人有关事项、选人用人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违规私设和使用“小金库”、个别“三重一大”事项未经集体决策、违规多次变相拆借资金、财务和合同管理不规范、部分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项目未按制度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未经审批对外捐赠、未报董事会决策批准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虚构业务造成民营股东逃避承担巨额亏损、赊销风险把控不严面临巨额损失等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其实是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当前监督执纪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软”。主要业务部门监督职责的缺失造成的,一些业务部门仍然存有业务管理是门内事,而监督执纪是监督部门的事,导致认知偏差,日常监督不严格,另外,各业务部门监督职责交叉,造成相互推诿的情况较为突出。“散”。一般企业内部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管都是各自为战,监督的形式、内容各不相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缺乏相应的沟通协调,没有相互衔接,造成监督力量分散,监督作用发挥不畅。“难”。突出表现在监督职责的履行上,下级对同级或上级的监督,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存在薄弱环节,由于监督负责人员的职级、能力原因,往往很难监督到位。

近年来,“1+n”监督闭环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构建大监督体系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1+n”闭环监督工作是指在集团公司党委领导下,负有监督职责的各部门在集团公司纪委统筹协调下,联合开展监督管理的工作模式。“1”是指集团公司纪委的统筹协调(纪检监察部负责日常工作并实际开展执纪监督);“n”是指战略发展部、安全与经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监事会工作部、法律合规部、审计部等部门,针对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监督、经营管理监督、年度考核奖惩监督、行政监督、党员(职工)监督、监事会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等履行职能监督。各监督部门通过纪委的组织协调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互动体系,统一行动,分工负责,涵盖监督事项的建立、执行、指导、整改各个过程。“1+n”闭环监督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内部监督结构和体系下,立足上对下监督、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整合各项监督职能,建立多方会商的监督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创新方式,共享资源,减少重复检查,提高监督效能。并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意见反馈整改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监督工作的闭环。“1+n”监督闭环体系的推行使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监督、经营管理监督、年度考核奖惩监督、行政监督、党员(职工)监督、监事会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等多个监督环节得到有效统一,实现了监督力量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促进整改。

集团党委试点开展的“四位一体”“1+n”闭环监督等大监督体系建设工作,促进整个集团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重塑了纪检监督工作的评价方式,提高了监督效果,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不断拓展监督领域,创新监督新思路、新方法,也给了我们探索大监督体系构建的参考。(一)监督责任要厘清。强化监督,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作保障。国有企业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系统化不足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是影响其监督工作效果与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监督责任不清是导致监督无力、乏力的主要原因。要想确保监督工作有依据、有方法、程序清、责任明、考核严、效果好,就要及时梳理完善制度,建立监督责任清单,厘清监督主体间的监督责任边界和衔接,明确监督主体的责任范围、监督内容、方式方法,特别是监督发现问题的处置及移交问责程序、跟踪反馈机制等,避免谁都在负责、最终谁都不负责而导致监督责任虚化、落空的尴尬局面出现。(二)监督力量要整合。由于监督体系之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造成监督成果共享及运用的效果会很差,最终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避免纪检监察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监督体系,大力革除各部门各自为战、条块分割、运行不畅的监督机制弊端,充分将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巡视巡察等监督力量优化整合,同时充分发挥纪检领导责任、合理运用联席会议方式,切实优化监督体系结构,整合监督职能和力量,减少重复监督,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能。(三)监督环节要全覆盖。集团公司产业多元,管理链条长、管理环节多,涉及合同签订、安全、财务、采购、营销、税务、投资、三重一大、党风廉政等诸多管理内容及环节。在大监督体系当中,一方面,内部监督要跟上,覆盖到管理环节上的全方面,针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管理环节及管理薄弱点、风险高发点等实施重点监督;另一方面,要实现监督维度上“合纵连横”和闭环,即有机结合横向监督和纵向监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监督体系。横向监督是对企业本级其它业务职能部门的平行监督,而纵向监督是对处于下位的下属单位和处于上位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实行大监督体系,将会加强横向上的平行监督和纵向上的对上监督,达到横向监督与纵向监督的“合纵连横”,是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避免“法之不行,自上乱之”的关键。(四)监督成果要共享。企业监督体制的设计,也是具有制衡性的,要增强监督合力,内部监督中存在“铁路**,各管一段”的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加以革除。要建立各监督主体间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会商协商机制,加强业务沟通和协调,搭建监督成果共享机制、意见反馈机制的统一平台,实现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形成监督工作的整体协调和有机闭环,协同发力,增强监督效果。大监督体系是大势所趋,集团公司在大监督体系中的探索与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的一种有益尝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发展形势地不断变化,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与深化构建大监督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健全与完善大监督体制机制,最终形成党政牵头抓总、部门各负其责、纪委执纪问责、群众支持参与的大监督格局,保证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进一步提升监督效率效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晖.构建大监督格局是解决国企内部监督乏力的有效途径[j].纪检监督,2018(01):1-3.

[2]俱小丹.对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的思考[j].公司纪检管理,2015(02):1-3.

[3]刘汉永.关于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的思考[j].当代石油文化,2017,25(12):45-47.

作者:玉志作单位:广西广投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第4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摘要]监督,是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后,摆在国有建筑业企业纪检监察职责的首要位置,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所拥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发挥监督的“探头”作用,能够精准发现存在的问题,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更好地展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本文针对目前国有建筑业企业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督的途径举措。

[关键词]国有企业;建筑业;监督;举措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做实做细监督第一职责,将监督覆盖到每一个角落。作为国有建筑业企业,既要协助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惩处极少数违纪违法甚至涉嫌犯罪的人,更要教育帮助绝大多数同志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这就必须要履行好监督这个基本职责。近年来,企业内设纪检监察部门,虽已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监督,如开展明察暗访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建筑市场,监督工作还是难以全面铺开,依旧还是工作中的短板。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了监督新理念思路、新方式方法不断地发展创新,对进一步加强监督来说受益匪浅。企业的内设纪检监察部门要牢牢抓住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不断细化职责,规范制度,丰富手段,履行好监督的再监督,通过监督责任去撬动主体责任的落实。

1.1聚焦主责不够。部分单位对监督职能定位的理解有所偏差,过多借助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推进具体的监督工作,导致纪检监察部门时常“越位”代替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例如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x”专项督查以及配合省委巡视、开展巡查的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基本上都由监督的再监督角色变为主抓主责部门,甚至有的还冲在一线代为监管。1.2压力传导不够。“上热中温下冷”问题突出。存在上级单位监督意识较强、下级单位较弱的情况。多数单位长期依赖集团总部,凡事在行动前都在等上级主管部门出个明确的细则,手指指一下,行动动一下,不敢轻易付诸尝试探索。有的对履行主体责任认识不深、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监督管理抓得不紧;有的未逐级开展监督检查,对上级要求的整改不够及时到位;有的重经营、轻监督,日常监督工作靶向偏离,找不到重点、理不清头绪。1.3精准监督不够。对履行监督第一职责的认识还不到位,监督手段还比较单一,没有把监督的动机和内容聚焦在“监察和督促”的层面上。虽然现在在机构设置上,采取了监督和审查调查分立,但由于职责划分不清,只是简单地把“四种形态”前两种划归监督,后两种划归审查调查。有的监督工作流于形式,不敢查、不愿查“关键少数”,查不深、查不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反馈台账空白现象较为普遍。1.4履职能力不够。纪检干部队伍不专业。多数单位纪检监察和审计合署办公,势必影响抓主业工作。同时,身兼多职的纪检监察干部,基本是跨专业选配、半路出家,“兼职化”“业余化”问题较为突出,队伍不稳定。企业的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知识主要依靠短期的培训课堂边做边学,部分纪检监察干部往往是“接岗时没有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理论和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制约了能力的提升。1.5担当作为不够。监督不到位,担当不足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监督往往会得罪不少人,还动到了一些人的“蛋糕”。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干部和监督对象均是同事,“同在一座楼”“同吃一锅饭”,监督往往还意味着要向这些人拉下脸来。为此,部分纪检监察部门往往是面对工作不敢动真碰硬,面对大是大非不敢亮剑,面对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不敢坚决斗争。不愿做见人见事、艰苦细致的工作。如何破解监督的能力关、感情关,确实是一大考验。

2.1构建明确清晰思路体系,是监督工作开展的前提基础。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而不是跨过主体责任,不是跳过各级党组织去直接监督每一个党员和每一个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更不应该成为替代一线部门履职的监督主体。要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谱”。一是要明确宏观思路。就是要清楚监督什么和怎么监督的问题。要在常提醒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级领导干部和身边的同事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和管理上的漏洞,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二是要清楚任务定位。履行好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新时代要解决好的首要课题,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纪律作风保障的重要手段。要深刻认识监督第一职责定位,把监督挺在前面,用活手段,敢于斗争,最大限度发挥监督的震慑效应。三是要找准方向重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思考能力和系统的思维水平,从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去落实监督工作。努力做到当前的工作重心在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跟进到哪里。2.2拓展工作面找准切入点,是监督工作开展的生命活力。监察体制改革后,企业的监督工作难免将触碰到更多深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在实操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充分联合和借力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信访监督等,推进检举举报平台建设,定期筛选分析,多管齐下,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工作的系统性和统筹性;二是要听取汇报、个别谈话、专项检查、政治巡察、明察暗访、列席民主生活会、打造清风园地等方式,增强监督工作的专业性、实效性;三是要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方式,推进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运用,进行岗位廉政风险工作防范规范、廉政风险督办、廉政风险防范制度等模块化、流程化管理,强化预警提示,强化业务全过程,全流程监督,把监督关口前移,切实发挥好“探头”作用。2.3建立良好协调沟通机制,是监督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沟通协调职能发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由各单位纪委书记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或季度工作会议,传达学习最新有关工作部署要求,研究下一步工作计划;二是建立重要情况通报机制。及时通报日常监督发现的普遍问题或突出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和监督建议;三是建立联系指导机制。尝试推行纪检监察干部直管、条管体系,确保法人二级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全覆盖,暂不具备条件的二级单位配纪检监察工作专岗。以此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督促各级党委、纪委要主动肩负起“两个责任”,避免项目干部职工甚至海外机构干部职工的长期游离于监督之外;四是要建立分析研判政治生态机制。认真分析研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及时掌握“树木和森林”的状况,为本单位重点工作提供依据和遵循。2.4精干有力高效人员队伍,是监督工作开展的组织保障。监督工作的成效差异,人员能力素质是关键。纪检监察干部要努力提升能力素质,做到“三个过硬”。一是政治素质“过硬”,要善于站在政治高度上看问题,以过硬的政治素质确保监督工作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二是业务能力“过硬”,要认识到工作特点,抓好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懂得抓早抓小,突出抓预防、控风险,盯重要的时间节点、盯工作中的重点、盯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将廉政风险及时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胸怀格局“过硬”,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理想信念,锤炼顽强的毅力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提升监督工作的内在功力。

总之,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要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国有建筑业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更要与时俱进,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把各项工作往深里抓、实里做,确保监督工作见识见效。

参考文献

[1]林旭.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监督的难点与解决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9(02).

[2]洪永华.发挥基层纪检监督工作效能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3).

[3]福建省三明市纪委监委课题组.关于强化国有企业监督的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8-08(008).

[4]昭通市纪委.做好新时期纪检监察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eb/ol].,2018-09-11.

第5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被监察法列入监察对象,属于公职人员。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新时代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监督制度和监督机制……促进党内监督、监察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协同发力。”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如何优化整合国有企业的监督力量、发挥监督效能,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探索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不可回避的课题。

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体系重点是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内容,在企业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业务监督与法务监督、财务监督、人事监督、纪律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督有机融合,在依法合规履行各自监督职责的同时,建立目标一致、协调联动、统筹规划、信息共享、专业互补的工作体系。

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专门部署,明确提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中央出台了相关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文件,其中指出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加强纪检监察、出资人监管等方式来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水平。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投资决策、生产经营、选人用人、制度建设、廉洁从业、法律合规等各种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风险转变为损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国有企业的每个部门都有监督工作职责,无论是业务部门、采购部门还是市场营销等部门,都是监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而财务、人力等监督部门是第二道防线,纪检监察、审计则是监督的第三道防线。以往各个监督主体都是孤军奋战、各自为政,监督缺乏有效的沟通,监督成本高、监督效率低下,监督的范围存在交叉重复以及监督盲区。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共享,更是导致被监督的主体压力较大,相同问题被重复监督检查,相同整改报告要重复上报,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闭环。“大监督”工作体系的构建,可以有力扭转企业事后监督、被动监督的局面,通过关口前移、防线前置、主动防御的全新监督思想,构建从传统的事后问责向事中控制、事前预防延伸的监督模式。

构建实施?“大监督”工作体系,就是让党内监督和企业管理监督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和企业治理两个优势,让各类监督力量形成互补,聚焦于企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研究问题整改思路,形成按业务划分的纵向监督链条和监督部门横向联合,交互嵌套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督体系。

一是国有企业监督工作领导的主体相同。党的统一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优势,“大监督”工作体系就是在企业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整合所有监督力量,明确监督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制定监督工作的分工、衔接与合作机制,实现监督对象涉及企业各个层级、各个岗位的职工,让监督的要求深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流程、全部过程中,确保让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的“严”、依法治企的“治”和科学管理的“管”形成科学的标准和依据,不断监督督促企业的决策者履职尽责、规范用权。

二是各类风险防控的导向相同。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发挥各部门监督的能动性,加强经营风险、廉洁风险、法务风险的管控和排查,让监督工作紧随企业改革发展的脚步,推动国有企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实现“企业经营安全、干部履职安全”的总目标。企业通过风险查找、识别、评估,明确监督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和廉洁风险。

三是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建设的目的相同。无论是监督部门的监督还是业务部门的监督,都属于企业管理中的控制环节,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要从源头查找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整改完善方案,研究制定涉及各业务领域科学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大监督”工作体系就是把加强控制、防范风险、预防腐败的要求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方式,从而强化企业的内控机制建设。

“大监督”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设想

搭建“大监督”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就是形成以合规管理为龙头的“1+n”工作原则,以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为核心内容,通过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理等措施,充分发挥监督的提醒、预防、整改、完善及保障作用,全面提升监督工作的整体效能。

成立“大监督”委员会。企业成立由业务部门、党建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组成的“大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可以在企业的纪检监察或者审计部门下设办公室。委员会是“大监督”体系的中枢,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指挥,而各监督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执行有力,相关业务部门必须主动配合、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各个岗位的专业技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工作领域开展监督,增强监督的权威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构建“大监督”+责任的思想意识。“大监督”工作体系让监督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纪检监察部门或者专业监督人员,而是强化企业各部门的监督责任,让企业每个部门负责人都清楚自己工作职责中也包含监督的责任。通过不断细化完善业务范围内的监督职责和责任分工,不断深化“一岗双责”意识,将监督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纳入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确保监督责任意识入脑入心。

制定“大监督”+分层分类的督查方法。“大监督”工作以日常监督为主要形式,以重点项目专项监督为抓手,通过调研谈话、专项审计、专项检查、重大节假日突击检查等方法,合理将监督工作划分层次和种类,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分类监督。通过多层次分类监督,更能充分发挥“大监督”中财务审计、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等人才的专业优势。

搭建“大监督”+“问题库”的闭环监督机制。通过搭建“大监督”工作体系“问题库”,将督查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导入“问题库”,形成问题清单,定期对“问题库”里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建立“大监督”工作体系“风险库”,对督查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等级评定、查找风险源头、制定防控措施,形成一套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整改完善、研判分析、风险评估、健全制度的有机闭环监督机制。

形成“大监督”+动态档案的考核追责措施。通过建立党员干部纸质和电子双重廉洁档案,采取督查检查、谈心谈话等方式持续收集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工作表现、生活作风等“全息图”,把监督对象的成长发展全过程、工作生活各领域、思想行为各方面都置于“大监督”工作体系之下。同时结合容错纠错机制,对被诬陷举报的党员干部予以澄清和证明。

建立和完善“大监督”工作机制

通过让监督发现问题、整改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工作的有机闭环,让监督工作渗透到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监督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

计划协同机制。“大监督”委员会每年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让企业相关部门提交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委员会通过整理、合并各部门的监督计划,制定企业年度联合监督工作计划,通过一次监督活动过程中完成多个监督内容,实现多个监督目标,减少重复监督,减轻被监督对象的配合工作压力,尽量能够保证各监督力量的工作针对性和相对独立性,又能充分整合监督资源、统一行动、相互衔接、协同配合开展监督工作。

问题整改和评估机制。完成督查检查后,将发现的问题提炼出来,认定需要相关单位、部门或个人整改的问题,指派专人督促并跟踪监督整改完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分析,确定风险源头,对风险的严重程度、产生概率和甄别难易度进行综合讨论分析,确定风险初、中、高三个等级,查找是否企业制度存在漏洞,持续完善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工作交流机制。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通报督查检查情况,并布置下一阶段监督工作。通过例会,建立委员工作层面监督总结和经验交流机制,不断强化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围绕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课题,开展业务相关知识培训。通过讲解自身监督的经历,让全体委员熟悉不同类型监督工作的重点和程序,培养能适应不同监督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考核问责机制。制定流程清晰的工作职责图,让监督人员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将职责图作为岗位考核的标准,确保履职尽责;将“大监督”工作体系纳入到部门、单位年度考核,对于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对责任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扣分,对责任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企业纪委、派驻纪检组要进行责任追究;在评优评先、干部提拔时,优先考虑从“大监督”委员会中选取政治觉悟高、做事能力优、工作业绩好、奉献精神强的委员,开辟企业打造技术型、监督型人才成长的“双向通道”,推动业务监督人才优势与企业改革发展有机融合。

第6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德育特色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向高水平、应用为王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前进,发扬德育特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学校发展的思想品德、意志坚定、适应能力强、抗击能力强的新时代大学生。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数字媒体学院特色活动品牌创建实施方案。

第一,引导思想。

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启动,突出重点的思路,开展我院德育特色创作活动,突出办学个性,培养个性鲜明、创新精神鲜明的新人才,实现数字媒体学院德育品牌特色的目标。

二、总体要求德育数字媒体品牌建设,分为德育品牌标兵、德育品牌班、德育品牌专业三个步骤。德育品牌标兵是指我院在思想道德、社会法律、爱国情怀、健康心理、社会道德公约等方面对单个学生进行的四年综合教育培训。,并根据班级总数的5%进行选择。这是德育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德育品牌班是指班级通过自主发展探索适合班级发展的班级自主活动,每个年级选择2-3个班级,也是德育品牌建设的中级阶段。德育品牌专业建设是指我院经过各种特色的拓展,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即学生自主发展系列、活力学院系列、平安学院系列、人文学院系列等。,形成鲜明的品牌风格,这是我院德育品牌建设的先进阶段。

第三,具体的工作目标。

1.依托劳动实践体验活动,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德育能力。通过开展劳动实践基地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不断提高,促进数字媒体学院德育品牌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安全校园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让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安全意识,养成遵守纪律、遵守规则、互相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安全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

3.第二课堂综合实践活动系列使学生将活动中的收入转化为长期的行动和信念,使学生学会认知、做事、交流,帮助学生学会做负责任的大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人,达到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德育品牌建设。

第四,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

副主任:贺苗苗。

成绩单:成绩单郭冠,冯茂森,

屈芮竹子,

五、工作措施施:院长是第一责任人,将德育品牌项目建设按计划分解工作任务,层层落实,确保特色项目建设长期有序高效。二、建立检查指导机制。建立检查制度,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指导特色项目的发展,不断完善和丰富活动内容,使特色项目活动有序开展。三、建立激励机制。表彰积极参与德育品牌建设、工作成绩突出的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

第7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摘要: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其质量化发展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就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来看,体系不健全是其发展的主要弊病,而大部分国企的不健全体系主要表现在监督方面。基于此,文章就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构建的几点认识做分析,旨在为企业监督体系的实际构建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构建

国有企业是我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建设“四个伟大”工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我党的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四个全面”戰略的推进,特别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持续纵深发展,卓有成效的法治企业建设,以及纪检与巡视监督为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十九大以后,中央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并在第一时间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颁布《企业内部审计条例》,为全面加强企业内部基础性的审计监督提供了法律准绳。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国有企业的人民所有制,经营主体仅为所有主体代表的局限性突显了企业内部监督的极端重要性,在新中国成立后69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建立了纪检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法律监督、干部监督、民主监督以及适应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董事会、监事会与股东会监督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成效,为国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作出了贡献。如何将极富成效的各项职能监督有效整合,更好地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添砖加瓦,打造和运作企业内部大监督体系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一大部分专注于精细化管理企业的惯常做法。笔者有幸先后在两家大型央企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大监督体系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强化三种意识,将“大监督”工作引向深入

“大监督”工作理念就是以全面依法治企和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安全、稳定的全过程,为企业的生产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形象安全保驾护航,为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企业通过强化三种意识,不断将“大监督”工作引向深入。

一是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抓提质增效、促科学发展”是企业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监督执纪工作作为企业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否则就会失去方向,就不可能得到党委、行政的支持和认可,也不可能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和配合,更实现不了自身的最大价值。因此,“大监督”必须树立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监督执纪的触角延伸到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提高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监督执纪与党委、行政工作合拍。

二是强化融入改革、融入发展的意识。企业把“大监督”工作放到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和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去把握,要求各监督执纪部门拓宽工作渠道,加强职能管理检查和现场调研,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并针对监督检查和干部职工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视情采取教育引导、规范制度、完善监督、严肃问责等形式认真加以解决,进而维护企业良好的发展秩序,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真正使监督执纪工作成为促进改革的“第一主力”、加快发展的“第一需要”。

三是强化以人为本、惩防并举的意识。在开展“大监督”工作中,企业强调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务必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惩处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调动和保护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作为重要职责,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大胆搞创新、干事业、求发展。同时,更要注重发挥监督执纪的保障作用,做到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监督工作就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用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企业一贯树立惩处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和保护干部成长的思想。在监督执纪中始终做到客观公正,对改革创新中有失误的抓早抓小、及时提醒、热情帮助、尽早挽救;对受到诬告的进行事实澄清,为他们正名;对不思进取、破坏发展的不廉洁问题坚决惩处,充分发挥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保护改革者、鼓励创新者、教育失误者、惩治腐败者的积极作用。

二、落实三大保障,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监督合力

实践证明,反腐倡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广大职工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的作用。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必须要落实好三大保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首先,企业党委支持是坚强的领导保障。离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监督执纪工作就会寸步难行,也不可能取得实效。企业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做到“四多”、“四主动”,得到企业党委对“大监督”工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顺畅、高效、有力。“四多”即:多汇报、多参与,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多出主意、多想办法,积极为监督执纪建言献策。“四主动”即:主动反映职工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主动提出反腐倡廉工作计划安排,及时请党委审定后作出部署、明确责任;主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工作开展,维护工作大局;主动承担党委交办的工作,为全局工作尽心出力。

其次,健全工作机构是有力的组织保障。为确保“大监督”工作有效开展,企业成立由纪检组长为主任的“大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办公室、人资部、财务部、股权部、政法部、审计部、政工部、纪检监察部、巡察办等具有职能监督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在工作中,“大监督”工作委员会按照“管理的再管理、检查的再检查、监督的再监督”要求,检查和督促职能监督部门严格落实职能监督职责,统筹联络职能监督部门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协调落实监督工作措施,并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着力推进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第三,加强协调沟通是增强监督合力的内在保障。在“大监督”工作中,各职能部门的作用重要且不可替代。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按照“党政双责互融、职能部门协同、专业系统联动”的思路,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加强联合协同;各职能部门严格遵循“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报告和处理是渎职”的工作要求,主动履行职能监管职责,使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内控、招标监督、财务监督、民主监督、企业监事、政策法律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升了职能管理、风险内控、审计保障“三道防线”风险防范工作效能,形成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突出实效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七项机制,提升“大监督”实效

“大监督”工作格局的作用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是否有一套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应通过建立七项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监督执纪的工作实效。

一是建立健全职能监督工作清单。各职能监督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认真梳理制定了职能监督工作清单,并根据职能监督工作清单要求开展监督、报告、处理等工作。

二是建立监督工作信息通报机制。各职能监督部门根据部门职责按季向企业“大监督”工作委员会通报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等监督工作情况,重要和异常情况及时通报。监察部收到所属单位报送的信访举报线索,根据需要及时向关联职能监督部门进行通报。

三是建立“大監督”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企业按季定期召开各职能监督部门参与的“大监督”工作联席会议,组织进行监督工作情况通报和研究监督工作重大事项。

四是建立信访和案件移交工作机制。各相关职能监督部门在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信访和案件线索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移交。

五是建立重大专项监督协同工作机制。在实施重大专项监督,重大项目监督和信访、案件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时,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由“大监督”工作委员会统筹组织落实相关工作措施与要求。

六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各职能监督部门在日常监督工作管理中发现相关管理问题和管控风险,按照“抓早、抓小”的要求认真处理,并科学制定监督管理措施,形成长效管控机制。如果不有效加强管理,发生了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在追究当事人本人及其单位和领导人员责任的同时,还要严肃追究相关职能监督部门的监督责任。

七是建立“大监督”工作考核机制。企业将“大监督”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职能监督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年度考核,在综合业绩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等工作中予以考评兑现。

结论:开展“大监督”工作是新时代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有效且必须的途径,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把握新时代现代国有企业治理的新理念、新定位,不断丰富和完善“大监督”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使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完全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真正发挥好助力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8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摘要为更好地整合国有企业监督资源,提升监督合力,推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文章阐述了做好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国有企业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构建国有企业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大监督体系。

关键词国有企业监督合力监督体系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在机构重组、业务拓展的过程中,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各类风险也随之提升,监督工作面临更大挑战,监督难度越来越大。仅仅依靠党内专责机关的监督或者职能部门的监督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监督工作的需要,因此积极构建“大监督”的工作体系刻不容缓。国有企业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在企业党委统一领导下,努力整合公司纪检、财务、审计、法律等内部监督力量,积极建立党委巡视巡察、纪委派驻等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厂务公开、廉政监督员等制度落实,把党内监督同职能部门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促进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有效利用,形成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大监督体系。

一、做好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监督工作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这为新时代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指明了方向。要从严管党治党,加强监督是必然的要求。近年来国有企业党风政风有明显好转,但仍然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对从严治党的要求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存在违规违纪、触碰红线的行为,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广大员工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国有企业监督工作任重道远。

(二)做好监督工作是督促领导干部规范用权的必要措施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国有资源,是权力的集中群体,也是廉洁风险高危人群。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缺乏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因此,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爱护,这也是各级党组织的责任。好干部既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时提醒教育,通过严明的制度执行来规范管理行为,营造依法合规用权的良好氛围,让领导干部习惯在受监督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三)做好监督工作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

有效的监督可以促使权力规范运行,促使制度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这有利于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有利于组织的高效运作,提高企业治理效能。此外,有效的监督可以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职,督促领导干部勇担责任,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二、国有企业目前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力量不足

随着监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出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都被纳入监督范围,所以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政治监督和经济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从国有企业内部来看,一方面国有资源集中、廉洁风险较大,另一方面监督力量有限,无法满足监督需要,监督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二)信息互通的机制不完善

由于各部门相对独立开展工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普遍,很容易出现交叉、重复、多头监督现象,既造成监督资源浪费,又可能形成监督盲区、给企业带来很大风险。比如纪检部门在启动某项调查的时候,可能相关部门很早就掌握有关情况了,一方面重复调查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处理滞后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推进。再比如业务部门处分了有关责任人,但是组织部门可能并不知晓,这很有可能就为以后的人事安排、干部任免工作埋下隐患。有的基层单位发现违规违纪问题不跟纪委汇报,擅自处理,导致群众反映强烈,纪委介入调查被动。

(三)监督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现有的监督资源很多,但是监督作用发挥往往比较局限,各部门、各条线都有各自关注的问题,比如纪检监察部门可能更关注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党纪党规的情况;审计部门可能更关注项目盈亏情况、财经制度的落实情况;法务部门可能更关注合同的合法合规情况。但是很多问题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违规分包问题,这里面涉及法律的风险,法务部门要跟进,有成本的风险,成本部门要跟进,有违规违纪的风险,纪检部门要跟进。所以,要想把问题查得清楚、剖析得深入、解决得彻底,就要发挥各个监督主体的专业优势,努力形成监督合力,打造完整的监督链条。

(四)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

目前,部分党员干部仍然不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从心理上排斥监督,不配合监督,甚至形成对立的思想。这给开展监督工作带来较大阻力。事实上监督是为了尽早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对企业也好,对管理人员也好,监督都是一种保护。

三、如何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

(一)打造“一个中心”

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作为国有企业纪委,要切实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要在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监督责任,发挥好监督指挥中枢作用,统领和協调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横向联系、纵向对接的各类监督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紧跟中央要求,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要持续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认真贯彻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纪委书记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纪委书记考核以上级纪委为主”的要求,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通过两级纪委联合办案、设立专职纪委书记、推进纪委书记交流任职、组织纪委书记述职等举措,增强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要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一步严明规矩纪律。“四种形态”的提出使党内监督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各级纪委要贯彻落实好“惩防并举、治病救人”的方针,用好“四种形态”,尤其是第一种形态,坚持挺纪在前,抓早抓小,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要及时采取谈话函询等方式,早提醒早教育,把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力争用规矩纪律管住大多数。接受谈话函询的干部要如实说明情况,还应当在民主生活会上作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

(二)推进“双向协同”

横向上,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相互配合、资源互补,避免出现监督真空,使管理成本最小化,监管能力最大化,提升总部管控能动性和职能部门履职能力。纵向上,各级单位要加强上下协调沟通,认真履职,发挥好各级的监管作用,严肃考核,奖罚分明,层层压实责任。同时,要丰富监督手段,确保举措务实管用。管理和监督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必须管住人、看住事、盯住具体问题。各级党委纪委、相关监督部门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设立举报直通车,运用手机随手拍,搭建集群众检举和通报曝光于一体的监督平台,要用好监督资源,发挥廉政监督员、总经理信箱等作用,畅通监督渠道。监督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努力做到“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关键少数”,监督要突出重点,领导干部是权力、资源集中的人群,因此理应成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多开展教育和提醒,要及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行为,尤其要健全对一把手的监督制度,完善企业“三重一大”实施办法、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明确决策程序,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纪实制度、问责制度等,督促其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提高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二是聚焦“制度执行”,制度未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在企业中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违规行为甚至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树立制度的严肃性。各职能部门在日常的监督管理中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要抓早抓小及时纠正,涉嫌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与纪检部门协调沟通,早发现、早处置。三是聚焦“责任落实”,监督工作往往注重视“发现问题、整改闭合”,忽视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导致有些问题重复出现,监督效果不理想。所以,要重视追责这个环节,要通过严肃问责来倒逼责任的落实。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情形,要坚决亮起红灯竖起黄牌,严肃追究责任,为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面的导向,进一步督促管理者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规范行使职权。

(三)落实“三项制度”

一是党委巡视巡察制度。开展巡视是党内监督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国有企业党委要紧跟中央部署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巡视巡察工作,紧盯党内政治生态,延伸放大震慑效果。要在机动灵活上做文章,深入开展“回头看”,加大机动式巡视巡察力度,既要有整装出发的动员会,又要有机动灵活的小分队,让监督利剑高悬、震慑常在。通过巡视巡察,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二是纪委派驻制度。实现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全面派驻纪检组,目的是完善监督体系,防止出现“灯下黑”。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组织机构调整在所难免,随着新的组织不断成立,涉足领域不断扩大,容易出现监督盲区。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研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监督模式,运用好派驻监督的方式。发挥好派驻监督“探头”作用,要结合驻在单位业务特点、找准切入点,着力健全日常监督、线索处置、执纪审查、督促整改和提出问责建议相关制度,把“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协调小组工作制度。监督工作并非监察或者审计某个部门一家的工作,想要更好地发挥监督的作用,就要调动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凝聚起监督合力。可以研究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将监察、财务、审计、成本、法务等相关部门共同纳入小组,建立起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讨论相关议题,发挥协调小组联合议事的优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监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仅是监察、审计部门的事,只有各级组织、各个职能部门形成纵横联动的监督网络,才能真正把监督工作做好。要努力探索完善企业内部立体式的“大监督”工作格局和运行体系,打好“大监督”的组合拳,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ol].党建网.

[2]**.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ol].*.

[3]沈王一,王金雪.信任不能代替監督[ol].

第9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辩证思考

摘要:企业文化对职工、企业、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先进单位。深化对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找准两个结合点,切入点和活动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生产生活各个环节,解决存在问题,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

关健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思考

党的优良传统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和创新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企业发展步伐的加快,在大力弘扬企业文化的同时,要认清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企业文化是企业职工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它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企业核心竟争力和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深厚的政治色彩的一种工作方法,主要是统一职工思想认识,稳定职工队伍,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生产工作积极性,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范

畴,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实际工作中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都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出发点,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开展评先树优、谈心走访和竞赛活动来教育和培养职工,树立职业道德观念,最终的目的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为促进企业发展、追求企业效益最大化作贡献。

两者研究的对象都是人,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手段都是作用于人的思想和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进行组织观念教育的文化体系和群体意识,提高企业凝聚力和归属感。思想政治工作具体是指工作方法,它具有鲜明的党性和思想性,是在党委领导下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职工灌输、引导和思想教育。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混为一谈,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方法,是联系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安全生产的桥梁的纽带,两者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具有导向、凝聚、规范、鼓励功能。对实现企业发展目标起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感受这种作用的存在。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两

者齐头并进,企业文化建设着力塑造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它反应了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和行为,再通过安全生产和职工行为表现出来。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如此,企业文化抓的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如鱼得水,反之,思想政治工作就缺乏相应的基础。

企业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增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措施。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保证企业发展目标上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通过文化活动载体,把思想政治作内容以职工意愿接受的形式融入各项工作之中,河南煤化集团将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放到一个平台上去考虑,做到两个利益最大化,使职工感到企业大家庭温暖,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形式,体现了对职工的尊重和肯定,这些举措既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又涵盖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文化有宏观领域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观念、价值、精神表现的形式与载体。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发挥作用。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是多样化和复杂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传播手段和方式的

多样化,职工的思维方式和动态的、开放的思想方式转变,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

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它的内涵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凝聚职工、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势、新方法。企业文化在培育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倡导企业道德、规范员工行为中,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更广泛的活动舞台。

一是建立党委书记负责的领导机制,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一支以专兼职政工干部为骨干、行政业务技术干部和党团员广泛参与的大政工格局。二是建立综合治理预警与反馈机制。重视信息的收集与反馈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情况,当好领导的参谋,牢牢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量化考核制度,要把履行思想政治工作职责纳入述职内容,接受职工群众的评议监督,同时完善奖惩机制,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激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防大学出版社.2002.3、胡炼.论以人为本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体现.2008.3.

第10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金融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全行廉洁文化建设,使金融系统清保持正廉洁的状态,正常运行。同时根据农发行总行“内控综合治理行动”三年规划工作部署以及地方银保监局“行业规范建设深化年”活动要求,金融系统还应筑牢规范发展根基,建立规范发展长效机制。由此看出金融系统廉洁文化建设与“行业规范年”均要求我们合规、自律、坚守职责,廉洁文化建设要以“行业规范年”活动为载体,推动金融系统的全面持续高质量发展。

金融系统廉洁文化主要包含三大特征:一是金融系统的全局性,即要在全金融系统打造良好廉洁氛围;二是管理的权力性,即金融系统的领导干部需要廉洁自律;三是参与的职责性,主要表现为全系统的从业人员应爱岗敬业,遵守行业纪律,履行好自身职责。

金融系统历史上发生的违规担保、违规借款等事件数不胜数,不仅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相关责任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严重损害了金融系统的社会形象,教训极其深刻。合规管理出现问题多是由于内控机制管控及监督作用发挥不够,部分高管人员审慎经营意识不强,合规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的。而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本身合规意识的淡薄。“清廉”者,首先要经得起诱惑。从古到今,经不起利益诱惑从而越过合规的避风塘,迷失自己的人大有人在。身处金融系统,钱袋子近在咫尺,更要常常提醒自己要怀有警戒之心,练就“火眼金睛”。我行系统内也持续性开展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活动,多起鲜活的案例令人警醒。某些领导干部身居重要岗位,但因政治意识、纪律意识淡漠,分不清“亲”和“清”,被利益遮蔽了双眼,从而知法犯法,由金融系统的监管者、管理者沦为风险制造者。作为金融系统从业人员,面对繁多的利益诱惑,要下意识在心里给自己亮起红灯,守住规矩的底线,以莲为范,洁身自爱,才方得始终。

开展“行业规范年”活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而规范经营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和必然要求。如果不能把规范管理工作提升到全局的高度加以重视,就会导致基础管理弱化、风险不断累积,高质量发展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开展“行业规范年”活动,是对制度体系的一次“大规范”,是对规范管理的一次“大排查”,是对发现问题的一次“大整改”。只有深层次查找制度的短板,找补齐制度漏洞,摸清规范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问题,找准问题方向,抓好问题整改落实,由表及里,推进流程再造、制度创新,从根本上建立起规范经营、规范操作的长效机制。

“廉洁”文化,中国自古有之。无数文人学士一腔热血投身于官场之间,“廉洁”二字时常可流传传颂。中国自古封建社会中阶级格外分明,“廉洁”则更侧重于修己修身,依靠做官之人个人的修养和良好品德。进入当今社会,社会文明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廉”二字不再单纯是“做官者”的个人追求,更是所有手握权力之人共同的责任与义务。***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强,金融强”。身处金融系统,我们要守护的是国家的血脉,每一个金融从业者,都应该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构建“清廉”的金融环境,每个员工的自身修养格外重要。提高金融人自我的修养,增强自律意识,打造整体合规氛围,只有人做到“清廉”才能事“清廉”。

推进“行业规范年”,坚持以活动开展为主线,需强化“道德规范”的重要引领作用,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重视员工的职业操守建设,金融系统高管层要率先垂范,以诚立身、以信立本,提高自律能力;将作风建设与廉洁文化建设相融合,利用榜样带动作用,用身边典型增强说服力,感召力,组织全行干部职工学习,查找不足,严肃整改,带动全员主动合规、自愿合规,强化自律意识;坚持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在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前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关于近期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通报》案件等文件,提高全员廉洁意识,自觉抵制各项诱惑,确保节假日期间风清气正。以“行业规范年”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让员工时时刻刻牢记廉洁文化,做到入脑入心。

做到“清廉”,就要清楚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并努力做到尽职尽责。要围绕自身的职责为出发点,以坚守职责为准则,才能“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在今年春节之际,本应阖家团圆,但由于新冠肺炎的爆发,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奔赴一线,各行各业大批一线工作者始终坚守岗位,只为了维持全社会的正常运转,守护全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用行动践行“坚守”二字的含义。坚守职责便是人在社会中的立足之本。“行业规范年”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弘扬敬业精神、践行社会责任”都被作为最重要的放在了第一项,可见其意义之大。坚守职责可以说就是金融人的初心。只有知道自己的职责并能准确识别诱惑,才能守住底线守住职业准则从而抵御诱惑,驱赶诱惑。

***总书记曾说过:“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事业的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我们在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带来的重重考验。我们唯有以理想信念作为指引方向的灯塔,才能给我们为国家金融事业贡献力量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大学》提出“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说是古时语言,却精辟入里,依旧适用于我们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崇高的信仰首先要符合“明德、亲民、至善”这样的入世美德,而实践信仰则需要“格物致知”。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金融系统从业者,要在加强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巧用知识过渡于实践,用实践成果来验证知识的合理性。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和分析问题。“诚意、正心”说的是我们要有真心实意为人做事的态度,端正自己的思想,只有心正才能胸怀坦荡。只有我们新一代金融青年修身修己,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信仰正则人正,人正则事正,系统“清廉”方能蔚然成风。

第11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为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要求,金融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推进全行廉洁文化建设,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廉洁状态,正常运行。同时,根据农业发行总公司内部统制综合管理行动三年规划工作配置和地方银行保监局行业规范建设深化年活动要求,金融系统应建立规范发展基础,建立规范发展长期机制。由此可见,金融体系的廉洁文化建设和行业规范年都要求我们遵守规范、自律、保护责任,廉洁文化建设以行业规范年活动为载体,推进金融体系的全面持续高质量发展。

金融系统的廉洁文化主要包括三个特点:第一,金融系统的全局性,即在全金融系统中创造良好的廉洁氛围;第二,管理权力,即金融系统领导干部需要廉洁自律;第三,参与的责任主要表现为全系统员工应该热爱工作,遵守行业纪律,履行自己的职责。

金融体系历史上发生的违规担保、违规借款等事件数不胜数,不仅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相关负责人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严重损害了金融体系的社会形象,教训极为深刻。合规管理存在的问题多是由于内部控制机制的管理和监督作用不足,部分干部谨慎经营意识不强,合规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合规意识的淡薄。清廉者,首先要经得起诱惑。从古至今,经不起利益的诱惑,越过合规的避难池,失去自己的人很多。在金融系统中,钱袋就在附近,要经常注意自己有警戒心,练习火眼金眼。我行系统内也继续开展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警告教育活动,许多生动的案例令人惊讶。一些领导干部在重要岗位上,但由于政治意识、纪律意识冷漠,无法区分亲和清,被利益遮住眼睛,犯法,金融系统监督者、管理者成为风险制造者。作为金融系统的员工,面对很多利益诱惑,必须意识到给自己点亮红灯,保护规则的下划线,以莲为榜样,清洁自己的爱。

开展行业规范年活动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规范经营是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和必然要求。如果不能把规范管理提高到全球高度重视,基础管理就会减弱,风险也会积累,高质量的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开展行业规范年活动是制度体系的大规范,是规范管理的大规模调查,是发现问题的大规模改革。深层次搜索制度短板,补充制度漏洞,找出规范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找出问题方向,抓住问题整改执行,从表中推进流程再造、制度创新,从根本上建立规范经营、规范操作的长期机制。

廉洁文化,中国自古就有。无数文人学士热血投身于官场之间,廉洁这个词经常流传。中国自古以来封建社会的阶级就很清楚,廉洁重视修身,依靠官员的个人修养和良好的道德。进入当今社会,社会文明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清廉这个词。

再单纯是 “做官者”的个人追求,更是所有手握权力之人共同的责任与义务。***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液。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强,金融强”。身处金融系统,我们要守护的是国家的血脉,每一个金融从业者,都应该认清自己肩负的责任。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构建“清廉”的金融环境,每个员工的自身修养格外重要。提高金融人自我的修养,增强自律意识,打造整体合规氛围,只有人做到“清廉”才能事“清廉”。

推进“行业规范年”,坚持以活动开展为主线,需强化“道德规范”的重要引领作用,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重视员工的职业操守建设,金融系统高管层要率先垂范,以诚立身、以信立本,提高自律能力;将作风建设与廉洁文化建设相融合,利用榜样带动作用,用身边典型增强说服力,感召力,组织全行干部职工学习,查找不足,严肃整改,带动全员主动合规、自愿合规,强化自律意识;坚持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在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节假日前期,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关于近期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通报》案件等文件,提高全员廉洁意识,自觉抵制各项诱惑,确保节假日期间风清气正。以“行业规范年”活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让员工时时刻刻牢记廉洁文化,做到入脑入心。

做到“清廉”,就要清楚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并努力做到尽职尽责。要围绕自身的职责为出发点,以坚守职责为准则,才能“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在今年春节之际,本应阖家团圆,但由于新冠肺炎的爆发,全国各地的医护工作者奔赴一线,各行各业大批一线工作者始终坚守岗位,只为了维持全社会的正常运转,守护全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用行动践行“坚守”二字的含义。坚守职责便是人在社会中的立足之本。“行业规范年”活动中“遵守职业道德、弘扬敬业精神、践行社会责任”都被作为最重要的放在了第一项,可见其意义之大。坚守职责可以说就是金融人的初心。只有知道自己的职责并能准确识别诱惑,才能守住底线守住职业准则从而抵御诱惑,驱赶诱惑。

习书记曾说过:“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事业的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我们在踏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种种复杂情况带来的重重考验。我们唯有以理想信念作为指引方向的灯塔,才能给我们为国家金融事业贡献力量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大学》提出“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说是古时语言,却精辟入里,依旧适用于我们目前的生活和工作。崇高的信仰首先要符合“明德、亲民、至善”这样的入世美德,而实践信仰则需要“格物致知”。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金融系统从业者,要在加强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巧用知识过渡于实践,用实践成果来验证知识的合理性。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总结和分析问题。“诚意、正心”说的是我们要有真心实意为人做事的态度,端正自己的思想,只有心正才能胸怀坦荡。只有我们新一代金融青年修身修己,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信仰正则人正,人正则事正,系统“清廉”方能蔚然成风。

第12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1、第2-3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内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职业素质培养。产业学院将在每个学期安排1-2门专业选修课程,由企业技术人员单独授课。产业学院将在东大园公司组织1-2周的实训教学,完成企业真实项目,这类课程允许和正常班级中的对应课程进行置换。产业学院定期组织安排技术讲座、园区参观、技能竞赛、小型项目测试、专业社团交流等活动。

2、为提高企业积极性,产业学院可以组织企业在学校进行“数字媒体最新技术”展览,宣传企业、技术及专业,争取各学院的项目支持。

3、产业学院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模式创新,是从根源上提高人培养质量的新型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数字媒体产业学院将充分利用科技园区与武汉市vr/ar联盟的资源聚合优势,面向数字媒体与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服务产业、深度对接、跨界合作”三个方面的内涵特征。

4、每学期的教学实践环节应提前设计安排好。

5、课程体系: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设计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本着“保证质量,形成经验”的原则,当前则以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基础,在每个学期添加企业文化讲座、技术交流、参观体验等活动,在低年级开设2-3门专业选修课,在高年级开设1-2门整周项目实践课。部分课程可以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实践教学体系具体设计如下:

6、建立企业项目库和兼职教师库,开发优质教学资源。要求每个企业要把自己的兼职教师信息入库,包括姓名、专业领域、特长等。每学期的师资从师资库中进行选择。已经选定的课程师资,一般1年内不变。

7、为保证企业积极性,产业学院应积极争取市政府、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学校给与政策、项目、资金上的支持。

8、第1学期:新生入校后,除了学习必需的公共基础课程外,还将统一学习三门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网络技术基础。这三门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产业学院在新生中招生,形成虚拟班级。录取的学生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原录取专业的学生,另一个是产业学院的学生。产业学院将定期安排企业文化讲座、园区参观、技术体验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字媒体产业的基本情况。

9、学院全称:数字媒体产业学院

10、第6学期:产业学院统一指导学生的实习和就业工作,园区负责组织企业提供岗位和指导师傅,学校组织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合理安排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按照现代学徒制的管理经验,制定企业师傅遴选制度、学徒学习管理制度、实习评价制度等,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成效。

11、为保证三方权益,学校、园区、企业应签订三方合作协议。

12、四、信息备注

13、学生来源:考虑到合作企业目前能提供的条件,产业学院内将不直接设立行政班级(即把一个整建制班级纳入或者产业学院单独招生),而是建立一个虚拟班级,学生来源于数字媒体专业群内的各个班级。为保证质量,形成经验,首批学生将招收20-30名学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该班级内的学生活动可以自由开展。

14、第4-5学期:由园区内的企业提供授课教师和真实项目,东大园公司提供教学场所和住宿场所,学生在园区内进行1-2个月的集中实践教学。授课教师和真实项目一般要提前规划与安排。

15、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产业学院内的学生,在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教学环节。

16、三、产业学院运行机制

17、**公司成立于2001年10月22日,注册资本5700万元,公司股东主要由**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构成,属于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武汉**科技园是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首批认定的2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园区占地1035亩,共入驻13个用地项目,建有办公研发用房、厂房等总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在建及规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形成了光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工程设计及工业设计等主导产业,涌现出核动力、七一二所、中国五环、金丰汽配以及奥新科技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园区产业发展,发挥出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8年园区企业总产值达94亿元,年末职工总数7400余人。

18、师资队伍:产业学院教师由数字媒体教研室专任教师、企业派遣的兼职教师组成。为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授课质量,产业学院将定期举行教学能力培训班,并聘请校内教学专家进行授课。

19、教学场所:学校(理论教学、基础课教学、企业讲座)、东大园公司(项目实践、实习实训、参观体验、整周实践)

20、产业面向:面向数字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画制作、影视制作等产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员和产品服务人员。

21、(注:实训周期间,东大园的园区内可提供学生住宿、餐食、教室)

22、管理机构:产业学院隶属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在学院内挂牌。教学管理人员由计信学院领导、教师和企业负责人共同组成。建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学校、园区、企业三方共同组成。组织结构图如下:

23、为保证学生权益,产业学院和学生应签订双方协议。

24、一、建设目标

第13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为贯彻落实本次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活动,**高度重视,以社长为领导,纪委书记、社长助理为副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工作组,负责中支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活动的配置落实、进度监督和效果评价。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推进各活动秩序,定期向联合组委报告情况,积极协助**联合组委办公室的各项工作。通过清廉的金融文化建设活动,切实推进不腐败、不腐败、不腐败体制机制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7月1日组织了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活动的动员会议,配置了专题宣传和训练。宣传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活动方案,共同探讨和落实责任分解。明确方案负责开展5个实施阶段的内容负责人,重视宣传质量效果,加强执行力,创新。进一步加大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力度,贯彻到底。

1、开展清廉金融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和清廉金融主题文化研讨。组织公司全体员工开展特别教育活动,制作微信网页特别推进。

2.继续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在线平台宣传,以中支微信号公众信号、led电子滚屏等方式宣传廉洁的金融文化建设活动。

3、完善机制,部门联动。建立领导负责、各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确保清廉的金融文化建设有序开展。

第14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作为一名公司员工,我深知廉洁从业的重要,廉洁从业关系自己所管工程的质量,关系公司的声誉及生存,更关系国家工程的安全使用。自己尽责就是对公司、对人民负责;自己渎职失职就是对人民犯罪。通过公司组织开展的"职工廉洁廉洁从业教育活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把好廉洁从业关:

一个人只有廉洁自律,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光明坦荡;才会让世人对你刮目相看。我由此生出了许多的感慨。是啊!人的一生是漫长而又短暂的,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实在是太重要了。一失足成千古恨,让我们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让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小树立严于律己,廉洁清白的作风,做一个洁身自爱的人吧!总之,作为一名公司职员,虽然手中没有多少权利,但是,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恪守职业道德,严格遵守国家及公司的廉洁从业规定,时刻以"勿以恶小而为之","祸患常积于忽微"等铭言警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正道而行,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方面,我严格执行了有关的制度规定,无一例不廉洁行为发生,取得了一定成绩。

今后,本人还要加强学习,不断修生养性,提高思想与业务修养,使其全面健康发展,要继续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个人及所联系中心、办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和理论水平,提高驾驭全面工作的能力,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为我我司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力争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以上述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15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企业文化 建设 思考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育起来的企业价值观、经营观、企业信誉及企业制度、传统和企业精神等的总和。在当前市场经济中,大力建设企业文化,尤其是良性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笔者从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入手,探讨一些有益的做法,使企业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同时承担起社会的道德责任。

企业是以市场为向导,以赢利为主要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而企业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企业为满足自身运作的要求,虽然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形式而构建成社会集合体,其间要有共同目标、共同追求、与此相适应的机构制度、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具有灵魂、凝聚融合、约束导向、激励辐射等几方面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决定了企业文化其实就是一种以做大做强企业为基本内容的企业发展观点和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只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搞好生产经营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健康、稳步持续发展,这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根本所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惟一使命。

首先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依靠。企业价值观决定企业的命脉,关系企业的兴衰,现代企业不仅要实现物质价值,还要是文化价值,要充分认识企业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更是人的竞争、文化的竞争、伦理智慧的竞争。企业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其次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培育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内涵的企业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内在潜力,是企业文化的首要任务和主要内容。企业精神是企业广大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企业的传统、经历、文化和企业领导人的管理哲学共同孕育的,并经过有意识的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确立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必须是集中体现一个企业独特的、具有鲜明的经营思想和个性风格,是以企业发展的目标、目的和发展方向来反映企业信念追求和价值观,并由企业倡导的一种精神。培养企业精神,要遵循时代性、先进性、激励性、效益性等原则,不仅要反映企业本质特征,符合企业生存发展的宗旨,而且要反映出行业的特点和本单位特色,体现出企业的经营理念。它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表现在企业道德和作风建设上,企业道德是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社会和对人生的理解作出的评判事物的伦理准则。企业作风是企业全体干部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体现企业整体素质和对外形象,这些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

两者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企业发展中,统一企业标识、旗帜、广告语、服装、信笺、徽章、印刷品模式,要以务实的态度不断完善企业视觉识别各要素,做到改进—否定—再改进—再确定。其次规范员工行为礼仪和精神风貌,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培训,在社会上建立起企业的高度信任感和良好信誉,将企业确立的经营理念融入

1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企业和职工行为。

其一是物质层建设,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表层部分,它包括厂容厂貌,企业技术工艺,设备特性等方面。这三个方面不仅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思想、工作作风、审美观,也能反映出本企业的文化个性。其二是制度层建设,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间层,主要指对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的部分,是在生产经营活动**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一些特殊制度,集中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物质层和精神层对职工和企业组织行为的要求。在制订这些制度时,要切实符合本企业、本单位的实际,使其科学有效。其三是精神层建设,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基本使命、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包括企业管理、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风气、企业道德等方面。这是衡量一个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标志和标准。也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

企业文化实质是“人的文化”,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做好建立学习型组织,抓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育卓越的经营管理者,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在管理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

企业文化建设应与塑造企业形象相统一,实现技术创新,做到群众性合理化建议活动持之以恒,使之具备独特的技术特色和产品特色。创品牌,教育职工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企业的品牌声誉,使企业的产品、质量在社会上叫得响、打得硬、占先机,展企业精华。要做到在经营过程中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战略的统一,做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所有职工行为及企业活动的规范化、协调化,做到视觉信息传递的各种形式相统一,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战略、结构、制度是硬性管理;技能、人员、作风、目标是软性管理。而管理又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与文化管理三个层次。第一,做企业,科学管理是前提、是基础;人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方向,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声的监督,是无为而治。在实践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员工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把人放在企业中心地位,这是企业科学管理价值观的基本体现。要使企业兴旺发达,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依靠人才兴业,依靠科技兴企。第二,抓好企业科学管理的过程,同时是改造人的过程,是改造人的习惯系统的过程,也是人本管理不断提升的过程。在管理中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确立职工主人翁地位,使之积极参与企业管理,尽其责任和义务。第三,文化管理最终表现在制度、机制上,搞好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市场开拓、实现优质服务创新,修订完善职业道德准则,强化纪律约束机制,使企业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第四,提倡团队精神,当价值理念、愿望在员工心目中不断强化,形成该群体的一致行为后,团队的生产力才能发挥出来。而在实际工作中,把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融

为一体,把理念变成员工个人的自觉行动,做到“人人心中有企业,上下左右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团队合力与竞争力。

人改造环境,环境也改造人,因此,要认真分析企业文化发育的环境因素,使有形的和无形的各种有利因素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企业能量的聚合,取决于职工的政治素质,职工的政治素质,又取决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的统一性表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价值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应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运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法,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要紧扣经营任务和改革新举措的出台,搞好思想发动,引导职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发展。尤其是在变革的时代,要找准驱动点,用活动吸引,竞赛激励,典型引路,启发职工爱岗敬业、爱厂如家,形成人人既是生产劳动者,又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局面。要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融于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广大职工共同建设企业文化培育企业精神。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个核心项目,必须正确的对“企业文化”加以认识。同时,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持久地发挥作用。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总之,有了卓越的企业文化,企业将不战而胜。

第16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截止到2009年,我国共登记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4千万,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左右,为社会提供了超过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以及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中小企业一直活在大企业的阴影中,企业的发展受到了诸多不利因素的阻碍,举步维艰。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已经意识到要想使自身企业发展壮大,企业文化的作用已经不容忽视。他们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的加强和完善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以图建立适应企业自身的中小企业文化。最终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字 :中小企业企业文化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是与其所在行业中的大型企业相比在,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中小企业涉及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缓解日益紧张的就业压力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中小企业的作用逐渐突出。如何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企业文化,或者称为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意识、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企业形象。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始于80年代美国泰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共同完成的《企业文化——企业生存的习俗和礼仪》。狭义上可以把企业文化为企业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具有多元功能和重要的社会价值,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企业文化将决定一个企业的兴衰和在市场竞争的胜败。同时,企业文化也能够使企业自身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小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得以发展,企业文化的作用必不可少。众多的中小企业者采取措施,概括本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不断加强企业自身文化建设。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机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没有完善的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支持。以及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职工素质偏低,至今还没有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文化体系,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理论的缺失。由于我过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正处在研究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文化理论,导致在中小企业领导者在构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与认识有失偏颇:或把企业文化看的过于复杂,上升到可望不可及的高度,认定现阶段中小企业不具备建设自身企业文化建设条件;或把企业文化建设看的过于简单,认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是设计出精致厂徽,规定统一厂服,简单设立一些组织,建立一些文化体育设施,再喊几句例如“开拓创新”、“拼搏进取”等响亮的口号。

制度不健全

企业领导者素质

制度不健全

威廉·a·哈维兰著《文化人类学》 陈德智 著 《创业管理》

第17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摘要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构建大监督体系,加强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对此,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成进行介绍,然后对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建要点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构成重要性

在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中,监督管理至关重要。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国家相关监督机构需对其实施外部监督,同时国有企业内部也应加强监督管理,提升企业监督力量,避免企业经济损失。对此,可构建大监督体系,使得企业监督部门能够全面实行监督职权,完善企业监督机制。因此,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大监督体系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纪检监察部、监事会、法律事务部、建内控审计部以及工会。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保证国有企业经济安全,而各个部门的职责、监督内容等有一定的区别,具体描述如下:

(1)纪檢监察部:在纪检监察部的日常工作中,需根据党章党纪对党员干部加强监督管理。

(2)监事会:监事会需根据《公司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对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以及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国有企业资产或者权益受到侵犯。

(3)法律:根据经济类法律规范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加强法律业务专业性指导和监督管理,对企业日常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因素进行监督和管控。

(4)审计: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需根据国有企业内控准则以及内审准则,对国有企业经济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和审查。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特征,在监督地位以及法律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可能会对审计监督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5)工会:工会需严格依据《工会法》以及《劳动法》实施民主监督管理。

现如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同时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业务类型多样,要求积极开发新业务以及项目类型,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类经营风险因素。对此,为了促进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行,要求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对国有企业加强监督管理,进而获得更高经济收益。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妥善协调国有企业各类监督力量

在国有企业监督过程中,监督对象、监督内容以及监督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同时监督标准也有所不同,监督工作方式和程序差异性较大,因此监督效果不同。对此,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大监督体系,将各个监督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形成完善的监督整体,提升整体监督效果。

(二)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在国有企业监督过程中,各个监督部门独立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常见,缺乏沟通交流。对此,通过构建大监督体系能够打破各个监督部门之间的界限,将各个部门内部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监督资源共享。

(三)强化监督效果

新时期,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多样化特征,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如果监督工作水平较差,则会出现腐败行为,导致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但是,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监督方式不同,很难实现监督信息共享。对此,通过应用大监督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各部门监督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升实际监督效果。

(一)重塑大监督架构设计,凝聚监督合力

大监督体系并不是在现有监督体系之外再设监督机构,而是在党组(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组(纪委)组织协调下成立大监督工作委员会,整合现有的党群、纪检、审计、监事会、工会职代会及相关职能管理和业务管理等监督资源,打造监督工作的领导决策、监督报告、协调处置平台,拓展现有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对象范围,覆盖从公司高层领导、各级党员干部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推动党内监督与职能监督、专职监督、管理监督深度融合,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督体系,通过信息共享、群策群力、系统联动而减少工作交叉和重合,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

(二)建立统一的监督制度体系

在大监督体系的实际运行中,需将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基础条件,对此,需明确国有企业各个监督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等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监督工作的制度以及办法,包括工作领导、日常运行、监督考核等等。另外,还需构建监督资源共享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文件传递制度、监督人员调配制度等等,以此形成相互促进和共享的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大监督体系的应用优势。

(三)优化监督方式方法,提升监督实效

以提升监督效率为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盈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作为标准,建立完善纵向监督制约机制、横向监督协调机制、问题整改常态机制,坚持以日常监督为主要形式、以项目监督为重点抓手、以巡视巡察为工作利剑,综合运用听取汇报、调查问卷、民主测评、人员访谈、查阅文件、走访调研等手段,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将监督工作规范成为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规范权力运行和廉洁风险防控举措固化于制度流程建设,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由外在压力转变为内在动力的有效抓手,把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纪要追究”监督意识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的文化基因,最终以生产经营管理成果来体现和检验监督工作成效。

(四)充分利用各类外部监督资源

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此,在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中,需接受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监督力量。在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监督管理部门应与外部监督机构进行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外部监督力量和外部监督所得成果,进而形成内外相结合的监督力量,保证企业所有经营行为均处于监督管控中。另外,国有企业还可聘请会计事务所等专业的中介机构,对国有企业加强审计、检查等,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业务水平,保证监督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优化监督方式方法

在国有企业监督过程中,日常监督为主要的监督形式,对于重点项目,应加强专项监督管理,对于专项监督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同时联合实地督查,综合运用日常巡查监督、专项审计、专项检查等监督管理方式,将各个监督部门的监督责任、监督方式等融入核心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及时找出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积极改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建要点进行了详细探究。现如今,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国有企业,应将内外部监督进行有效结合,整合国有企业各个监督部门的监督力量,构建大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流程,提升日常监督效果,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启平.建大监督体系推进国企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j].山西青年,2017,4(3):45-47.

[2]陈晖.构建大监督格局是解决国企内部监督乏力的有效途径[j].商情,2017,3(28):137.

[3]周小精.构建国有企业监督检查长效机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133-134.

第18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1、2把握定位与方向,纠正纪律问题

2、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融合纪检工作的“问责”职能、监察工作的“考察”职能和审计工作的“评价”职能,全面从严治理、坚决执行。把发现问题与推动企业发展结合起来,360°评价体检,用监督的力量推动发展,用问题的整改强化发展。

3、在重组后的部门,可以充分考量监督人员的政治素养、专业背景、年龄结构、工作经历、亲属回避等。加强各版块的知识培训和试点合作,发挥所长、深入研究,统一步调、保证权威,培养出国有企业内部的“全科医生”,形成监督合力,充分体现务实高效的原则。

4、3信息互联

5、        摘要:将纪检、监察和审计合署办公,建立内在统一的大监督体系是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创新改革,通过对“人”的思想作风、对“权”的职责行使、对“物”的经济事项,开展全方位诊断,构造集政治性、纪律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大监督”格局,发挥了独特的管理制度优势,已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纪检、监察、审计在多维度监督中的独立与相融,理论结合实践,分别探讨了大监督体系的驱动因素、现实路径以及合并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办法。

6、2“灯下黑”问题

7、黨的十九大作出“全面从严治党、国企尤为紧迫”的研判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自2017年起大刀阔斧改革,在省、市级分公司设监察审计部,积极探索纪检、监察、审计三个板块合署办公,开展建设“大监督体系”的创新实践活动,既监督领导干部的纪律行为、又监督其履职效益和经济责任,既查涉案问题、又查执纪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既追究涉案当事人的责任、又倒追党委领导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以期达到“1+1+1>3”的监督成效。

8、这一革新,优化了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企业目标的健康化发展,尤其是在基层组织,将党的领导与完善国企治理相统一,深入执行力“末端”,促使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与时俱进。纪检、监察、审计三项工作合署,是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有着深刻的发展动因和高效的现实路径,同时也面临着客观挑战。

9、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融合纪检工作的“执纪”职能、监察工作的“教育”职能和审计工作的“鉴证”职能,坚持问题导向、防范违纪腐败,彰显干部队伍的刚性纪律,维护风清气正的国企环境。

10、在以往的分立体系中,党的纪检机关,聚焦党员干部监控;监察部门,紧盯贪腐行为监督;内部审计,瞄准财经法纪监督;国资委派驻,围绕经营绩效监管。多头分权的局面,往往带来不同监管权力的相互掣肘、监督资源的重复配置、监督力量的重复使用,同时又存在监管空白的尴尬和案件隐患的屡禁难止,影响了工作成效和国企形象。

11、关键词: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改革;管理制度

12、1制度配套

13、国有企业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发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既强调了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保护,又在看重国有企业经济市场属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凸显了对国有企业党性原则、政治站位和党纪规章的更高要求。

14、企业党委是党的基层组织,国企领导干部是国有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着特殊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其言行不仅代表单位、组织,在社会责任体系中更是担当个人的率先示范的作用。国企产权主体的“虚化”,决定了监察的必然性;党员干部手握权利,决定了纪检的必要性;国有资产庞大、经济事项复杂,决定了审计的频繁性。在执行中,权力面临着诸多诱惑,需要持续开展纪检监察,警钟必长鸣;对调查的深入和线索的挖掘,可以借助和运用大量的审计手段、审计结果,特别是贯穿领导任期的经济责任审核。对信访检举中的确凿线索,可以开展组织调查或专项审计,继续深入追查到底。

15、***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国有企业的特殊所有制、重要经济地位和深化改革方针,决定了党的领导是一切活动的原则与前提。广大国企职工,是党的重要群众基础,也是党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纪检、监察、审计工作要牢牢抓紧党的领导路线,团结聚拢干部群众,从思想上、作风上、管理上,提升全体干部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站位、依章办事,维护国有企业根本利益。对审计中发现问题线索,应及时移交纪检监察立案侦查,依法提起公诉。

16、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融合纪检工作的“联系群众”、监察工作的“检举”职能和审计工作的“反映”职能,发现线索、追本溯源,全面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选好管好干部。

17、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以来,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整体谋划监督格局优化创新,在企业纪检监察的基础上,融入了内部审计鉴证评价的职责,加强了党对国有企业的统一领导,是新形势下对国有企业重要方面、重点过程、关键环节加强内部监督的大胆革新与尝试。

18、4专业队伍

19、1捍卫党的领导权力

20、4结束语

21、1大监督体系的发展动因

22、参考文献:

23、3大监督体系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24、[2]熊磊.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j]会计之友,2017(3):116-119.

25、2大监督体系的现实路径

26、中图分类号:f276.1;f271文献标识码:a

27、2018年3月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国家监察赋予独立地位,充分表明党中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坚定意志,是新时代顶层设计的重大实践课题。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纳入纪委、监委的监督范围,对公权力行使、廉洁自律、依法履职等严管厚爱,为国企纪检监察工作开启了新纪元。监察与纪委、审计板块合署,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形成企业内部监督的高效合力,有利于巩固与发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依纪治企、依法治企。

28、对监督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应消除信息孤岛、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建立重大事项、重大案件线索、关键少数人员的监督大数据平台,将涉案信息上传到数字化平台,减少监督版块间的壁垒和资源浪费。同时,将技术手段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建立联席会议、定期检视等制度,按时、按事将纪检、监察、审计各版块掌握的情况互通交流,所有数据和工作进展定期更新,实现动态跟踪、专业协调、实时监督。

29、[1]王会金,马修林.政府审计与腐败治理基于协同视角的理论分析与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32(6):5-14.

30、打铁必须自身硬。党中央决心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党对监督队伍的刚性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纪律铁军要杜绝“灯下黑”,对发生在合署力量中的阴暗区域,扎紧制度的篱笆。通过纪检、监察、审计三者之间的彼此监督,建立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不断实现合力的自我净化,保持队伍纯洁,建设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的过硬队伍。

31、2契合宏观改革背景

32、3缕清成绩与不足,围绕发展问题

33、纪检,从政治上对监督工作予以方向指导;监察,从规章上对权力的执行予以调查处置;审计,从决策上对权力运用予以技术评价,将监督整改与改革发展主方向、乱象治理新热点等结合。三者合署协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纠正问题、相互促进,彰显“寓管制于服务”的先进理念,最终推动国有企业的科学发展和重大经济项目的保质完成。

34、2013年度审计发现,上海市电力公司原总经理冯某(正局级)涉嫌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干预下属企业资产处置业务,造成国有权益损失。2014年11月,审计署将此问题线索移送中央纪委调查。在中央第二巡视组的指导下,上海市纪委进行组织调查,经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审查决定,依法对冯某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经侦查,冯某单独或伙同他人共同受贿折合人民币4340余万元,7600余万元财产无法说明合法来源。2017年3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冯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该案例表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理应是社会的楷模,一旦脱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就无法保持其纯洁性和先进性,更容易丧失党性原则。

35、国企内部监管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入、积极探索,发现可能、科学决策。通过对具体问题、具体案例一查多果的深层次拓展,不断创新深化国企内部监督改革,构建防范重大风险的高效“防火墙”,合心合编实现“1+1+1>3”,促进大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6、3构建全方位大监督

37、从目标上看,监察板块对党和国家授予的国有资产公权力实时监督,及时纠正苗头性问题,增强国企队伍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纪检板块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查处党内违纪事件,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审计板块聚焦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过程监督、对绩效评价。三者合署办公,特别是在监察工作中融入纪检、审计的监督思路和工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彰显了“党、人民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国企特色改革精神,共同构建了高度执行、规制腐败的长效机制。

38、2018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中信集团3家金融机构2016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公告,涉及总行、集团本级及52家二级单位,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延伸和追溯。审计署对业务经营、公司治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问题,同时,从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和决策部署、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等3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整改问题473个,采取党纪政纪处分、组织处理、经济处罚等方式问责1551人次。这一项目,為国有企业金融专项审计建立了模板,发挥了内审的评价专长,推动了纪检、审计的联动创新,特别是为国企内部监督,更注重发现和揭示当前的发展问题,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

39、从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审计合署虽然目标明确、前景乐观,但还是缺乏明确的规范制度约束。对三者之间的限界,对人力的配备,对监督、调查、处理的权限和程序,还需进一步清晰。在合署后,依然要持续关注组织文化的融合、管理权限的摩擦、信息传递的损耗等问题。

40、纪检、监察、审计三者合署,将从根本上扭转国企内部监督的分散局面。纪检、监察关注的廉洁奉公和遵纪守法,落脚于人的思想作风和主观能动性,但问题的发生,往往显现在经济领域;审计关注的真实性、合法性,落脚于具体事项的资金往来,但问题的根源,往往来源于廉洁自律和思想建设,与个人动因有关。尤其在国有资源的决策、分配和增效方面,涉及到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否符合中央精神、执行力是否符合上级部署。三者合署,从心理动机、权力环境、制度条件三个方向有机结合,覆盖领导干部、党员队伍和普通员工,将巡视巡察、监察办案、信访举报、专项审计等手段和信息灵活使用,推进了国有企业全面从严管党治司向纵深发展,大惩防体系初具雏形。

41、1统一中心与边缘,紧抓路线问题

42、2019年1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某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经查,王某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廉洁纪律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和央企主要负责人,理想信念丧失、纪律意识淡薄,靠企吃企谋取私利,生活腐化堕落,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国资委纪检监察组、重庆市纪委监委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务随案移送,共同对王某案进行审查处置。这一案例说明,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应“守纪律、讲规矩”,一旦触碰红线,带来的往往是“德不配位”。

43、从职能上看,纪检、监察板块发挥党组织和国有企业公权力行使的监督作用,深入到各级管理干部的思想和动机,作风教育和警示并行,协力促进监督目标的升华;审计板块发挥对财经权力的经济专业化监督力量。纪检、监察、审计是国家、所有者赋予的监督权力,是内外部监督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共同致力于国有企业经济责任清廉。三者合署办公,将纪检工作放在顺序首位,有利于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尤其是在基层组织,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统一领导、对国企内部监督工作的集中领导。

第19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企业文化建设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阐明了文化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特殊而重大的作用,准确地论述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集团或组织文化,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以公司内部创新为主,外部文化刺激、输入为辅形成的不同形态的复合体系,有其特定的精神核心、内容、支撑、工具,对企业发挥着维系、约束、激励、阻抑作用。正因为企业文化有上述内涵,而且从各国先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历程的无数实证也表明,先进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软系统,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为此,笔者就企业文化构成中的内容、文化支撑体系、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等方面,结合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对企业文化内涵的新认识

效能一:企业文化是经营活动的“路标系”。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企业价值观与企业精神,它把企业员工个人的目标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如果没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目标,很难参与市场角逐,更难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为了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来引导员工,而如果有了一个适合的企业文化,员工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一股力量向既定的方向努力。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具体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将人们的事业心和成功的欲望化成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形成企业员工的精神支柱和动力,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建立的实质是建立企业内部的动力机制。

效能二:企业文化是团队建设的“文化场”。企业文化场是一个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并为企业所有成员认同和遵循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这些精神成果自成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场。对劳动行为来讲“文化场”是自律、他律的舆论氛围。作为一个组织,企业即使有了千万条规章制度,也很难规范每个员工的行为,而企业文化是用一种无形的文化约束力量,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和行为规范,制约员工的行为,以此来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它使信念在员工的心理深层成为一种定势,构建成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发生,即可以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就形成了有效的“软约束”,它可以减弱硬约束对员工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理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由其引起的一种心理抵抗力,从而使企业上下左右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对组织功能来说“文化场”是凝聚力,归属感的动因。企业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量,它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文化的周围,对企业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个集体,将企业视为自己最为神圣的东西,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在企业的日常生活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人际关系,领导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关心、密切合作、互相尊重,使企业成员对企业产生一种依恋之情,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的一种心理沉淀。正是在员工中形成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和依恋感,使企业产生了强大的磁性效应,把企业组织中各种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学历、不同爱好、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脾气性格、不同目的的成员凝聚为具有共同追求、方向一致、锐不可挡、勇往直前的战斗团体,使企业从胜利走向辉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效能三:企业文化是组织活力的“共振链”。企业文化是共振链,它能产生协调共振,激活组织的功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优秀的企业文化就是要创造出一种人人受重视、受尊重的文化氛围。良好的文化氛围,可以形成自身的发展机制,产生激励效应,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与激发出来,把人们的潜在智慧诱发出来,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各部门和员工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

效能四: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的“长寿药”。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一套坚持不懈的核心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成长的可持续性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心价值观要被接班人确认,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就能使核心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

企业文化定义的三处不同:

与既定的企业文化比较,这里所倡导的企业文化,就是紧紧围绕建行人进行定义的中性文化,以及在建行人创造和间接创造形成的所有价值观念、制度建设、行为准则及产品形象的基础上,浓彩重写的是建行人。它涵盖了建行人过去、现在和未来创造或间接创造的、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最大化、具有鼓舞人、激励人和较强向心力、凝聚力的所有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比如:服务热线95533、向党工作站、龙卡、企业标识、行歌、报纸、企业网站、先进的制度和观念,以及具有建行风格特色的办公、营业场所等等。

我觉得创造与间接创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忽略了间接创造,也就不能明确地反映出由建行人决策并具体贷款支持建设的、社会美誉久盛不衰、或能够彪炳史册、令建行人感到自豪,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都不能忘怀的、能提升建行人精神品质的建筑文明,以及服务产品,等等。

在既定的企业文化定义中,对企业文化形成时间锁定为“近半个世纪”。我认为,就单纯的定义来说,企业文化应该是建设银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因为企业文化还一直在建设、发展过程之中。

企业文化概念和内涵的确立,是人与家园这一天然的、亲切入骨的关系决定的。人是家园的主人也是灵魂。家园是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归依。人之于家园,就象游子之于母亲、小草之于绿洲、江河之于大海、白云之于蓝天那般自然与美好,那般热爱与眷恋,那般虽九死而无悔的忠诚与自觉……由企业文化熏陶、培养、化育出来的建行人的那种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品格,才是坚定而持久的,是什么力量也不能撼动的。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构想

企业文化的定义是全方位的,既要兼顾既往,又要考虑来者。而企业文化建设则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从今天要看到明天,从现在要想到将来,是一项激励今人,更恩泽子孙的千秋功业;他与建设银行的各项工作既有渗透性、附着性的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有所区别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里仅以自己对企业文化概念和内涵的认识,谈谈个人尚不成熟的几点想法:

如果说企业规章制度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直接约束功能的话,那么企业的文化氛围就体现了企业文化的间接约束功能,这种约束虽然是间接的、无形的,但它一旦形成,在一定意义上比直接约束的作用更大。因为,企业规章制度只能规定劳动纪律而不能规定员工的劳动态度,而企业文化氛围则可以引导员工的劳动态度和行为取向。“制度永远都是不完全契约”,制度下的管理只能规范人的基本行为,人的基本行为以外的很多行为不可能都由制度下的管理来规范,而个人的价值观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决定着人们的很多行为,常言道:“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气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因此,为了有的放矢的培育我行的个性企业文化,笔者从我行资产负债情况、经营效益情况、市场竞争表现力、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和员工的地域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研,评估了员工地域性负面文化心理特点,即:“理性过犹,热情不足;意见分散,缺乏共识;适己者多干,不适己者应付;安于舒适,失于勤奋”。根据“并非事件决定人的情绪和行为,而往往是人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人的情绪与行为”的管理理念,针对上述现状和特点,按照“用文化共识塑造行为,以改变认知强化管理”、“因势而变之,择优而固之”的企业文化管理思路,本着易记、易知、易行的原则,提炼出我行企业文化管理纲要及核心价值理念,以增强文化管理的多视角包容性与统摄性。我行的企业文化管理纲要是:依托零售主导型发展战略,坚持提高经营收入和个人收入,全面降低内控风险的战略目标,保持优势,做强业务,拓展来源,强化管理,创建阳光和谐氛围的文化理念;建立“文化统驭、战略牵引、机制保证、执行到位”四位一体的经营管理机制,推行“以始为终”的高效能工作作风,培育“员工成长、客户忠诚、银行发展”的共赢性良好企业文化。基于此,我行培育支行良好企业文化活动的序幕已逐步推开,以期把员工行为规范在企业的统一目标之下。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所形成的共同规范、共同追求,是企业精神和品质的集中体现,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企业的“灵魂立法”。正如美国学者劳伦斯·米勒说:“企业唯有发展出能够在激励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文化,才能在竞争获得成功。”基层行要致力于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用企业价值观构筑企业文化的核心,把它作为企业在追求经营成功过程中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基本目标,作为企业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企业价值的终极判断。持续成功的企业价值观都必须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反映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精华”;二是企业价值观中必然包含成本效益观和效率观;三是必然要强调社会责任,追求精神价值的实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公司都有特色鲜明而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如壳牌公司的价值观是“诚实、正直和尊重他人”;英特尔公司的价值观是“客户至上、纪律严格、质量为本、冒险精神、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注重结果”等等。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的是要做好“人”的这篇大文章。但目前对建行人的研究似乎还没有专门的学术机构;而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一知半解、对企业文化建设无可适从或业绩平平的地方还相当普遍。建议一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每年对有关领导者和管理者应举办一期企业文化进修班,开展对企业文化及其建设的学习和研讨;二是以报评“五个一工程”那样的规格与高度,要求县级以上机构,每年向其上一级报送一至两个企业文化建设的“拳头”产品,经层层筛选后上报总行评比,并予以重奖。

二是建立员工业绩档案,对每一位员工的个人工作业绩进行彰显,以激励、鼓舞员工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建功立业的豪情;三是在尊重个人隐私和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将员工的自然状况,包括个人简历、特长爱好、以及影像资料等收集保存在相关的文件夹中,为员工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创造和谐、阳光亲切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让员工之间虽隔千山万水却宛在咫尺,虽属千家万户却情同手足成为可能。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非常特殊的工作。它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质量高低、价值大小,主要是由其对人的影响程度及其意义决定的。分行领导把员工视为分行发展的宝贵财富,想方设方经营好员工,为员工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在为企业创造服务价值的同时,也能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就感和归属感。一是重视员工参与。发动员工积极参与,集中员工智慧,使员工体现自身的价值。二是重视员工激励。通过不断优化企业内部薪酬制度和完善各项保障制度,稳定员工的职业心理预期,增强归属感。组织各基层负责人走出去、请进来,学习现代管理经验,纷纷推出一系列人性服务管理方式来激发员工工作激情。三是积极开展活动。为了给员工减负,调节员工心情,让员工充分展示自己才华,举办各种比赛活动等,激发员工的爱岗敬业的热情;丰富多彩的活动既能强化团队精神,又能凝聚人心。

先进文明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育人塑形的丰腴土壤,也是培育企业经营理念的智慧源泉。日常工作中,要切实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彰显建设银行的核心企业文化内涵,创建一种向上、和谐、信任、互助、团结的人际关系,造就一支勇于开拓、锐意改革、讲求奉献精神的员工队伍。将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转化为服务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价值创造力和综合竞争力。首先让员工满意,要在不同级别的管理层达成**协力提高员工满意度的共识。如出台制度时尽量关注到员工特别是基层一线员工的切身利益,以合适的薪酬使员工的贡献与收益一致;以适当的方式使员工接受再教育的程度与时代需求、业务发展相一致;以科学的岗位分布使员工个人发展与建行整体目标一致。让“忠诚满意”建行的“好员工”吸引来更多“忠诚满意”建行的“好客户”,让员工在实现客户满意最大化过程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做到各居其位、各行其是、各成其事。

其次要以人为本,善待员工,努力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形成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各级管理者应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态度善待员工,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疏导工作,实实在在地为员工排忧解难。通过人性化的帮助,使员工真正感受到建行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建行的忠诚度和服务的贡献度。

作为基层行,就是要形成自己的共识文化,即在于以“三个代表”、“和谐理念”的要求去认知总行党委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政策意图,正确认识到建设有建设银行特色的企业文化,不是总行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其产生的必然性,是一个企业保持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经济全球化这一客观现实的要求。我行在文化培育的过程中,重点是突出“执行力文化、合规力文化和态度力文化的“三力”企业文化的培育,并按照“文化重理念,理念要共识;共识应认知,认知当明理;明理变态度,态度化动力;动力促执行,执行结硕果”的文化认知心理机制及理性行为动力机制,渐进推进文化建设。其机制原理是:文化价值观的选择和对文化价值观的认同直接影响人的态度;态度属于行为的指导和动力系统,对人的行为有很直接、很重要的影响,它由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因素构成。培育文化就是要通过转变员工对“三力文化”理念的根本认知并形成认同心理后,才能将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化成具体的奋斗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为建行共同奋斗目标而努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就是“管得有理”。

通过“三力”企业文化的教育训导,培育全行员工正确认识建设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处理好经营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深入全行开展企业文化理念深度培训,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其价值的自我实现搭建文化平台。在制度及其落实上加以确保。从而,在切实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人才的同时,实现建行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增强竞争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准备条件。同时,配合文化理念开展一线操作层面争做“五一”劳模和“创优争先”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源正”了广大一线员工的理性文化认识,增强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企业文化作为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必然具有文化的共性,但对于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来讲又有其个性,而对于建设银行这个经济个体来说,还有其独具的特质和形态。总结国际先进企业的实践经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在企业经营的某个历史时期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但是,在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或多或少地,在一些领导和管理人员中仍不能将总行党委的政策意图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仍不能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硬道理,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对改革工作的支持作用,片面地将股改理解为企业体制地转变、经济指标的一时表现,放松乃至放弃了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

建设企业文化的必然性表现为:一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它通过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前进。企业是生产力的载体,但生产力本身并不是仅仅限于物质,更关乎人,以及人的力量,而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人及其力量的整合和效能的有机发挥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随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也是生产力对企业的必然要求。二是建设银行发展的内源性要求。在现代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日益突出,企业对文化特别是管理文化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部份,在建设小康生活,保证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受建设银行发展进步的连续性决定和制约,总行党委将企业发展战略定位于10年之内建设成为亚洲一流银行,这就存在着重新审视并构建企业文化的必要性,以期从文化环境角度保障这一战略的实现。这既是将建设银行铸造成为国际先进银行这一改革历史任务的物质需求,也是建设银行企业面对激烈的金融竞争,应对外资金融机构抢占内地金融市场的内在文化需求。

建设企业文化的内在方向。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果只跟着感觉走,敷衍于纸面,不坚持“实事求是”,不去正视客观存在的矛盾,以积极解决矛盾的态度,去观察问题、判断形势、解决问题,“企业文化”就不能深入人心,就不能发挥在经营管理中的先导作用。要解决以上存在的不足,一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我行企业文化建设在当前客观条件下存在的企业文化冲突,在实际工作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先进性,着眼于树立全行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着眼于弘扬和培育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使“企业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充满活力。二是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的要求,这是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中应当牢记的工作标准和行动指南。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将“企业文化”推向新的高度;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将“企业文化”落实到建行的日常工作之中;只有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员工的自觉践行才能确保“企业文化”能渗透到建设银行的整体组织系统之内。

把合规文化的培育寓于以激励与约束制度的文化心理强化活动之中,培养员工良好的内控行为习惯

把合规文化的心理强化寓于不良贷款清收的问责过程之中、寓于“责任意识”的深刻认知与观念转变之中、寓于“增业绩、强管理、创亮点、树形象”活动之中。改变“制度执行不到位,规定动作时有缺失”的惯性操作习惯,大会小会讲内控,遇到同行业清收不良贷款中的典型事例谈合规,采取“举一反三、旁征博引、理性当先、影视兼容”育导手段,持续传播严格遵章守则的“火炉效应”,逐步形成全行执行“火炉法则”的心理氛围,带动全行“科学发展与合规经营”文化风气的形成。同时,要在全行开展各级人员“事事先想责任”就能尽职履责和免于问责,“没有人比自己更对自己负责”,“责任意识”就是“想得通才做得好的”的文化观念的认知问题。在具体的工作中,用合规文化的内动力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培养员工良好的内控行为习惯,以形成建行富有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

第20篇:研究型学院建设的探索与思考一

印制企业文化建

设现状及对策

***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是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作出的文化方面的科学论断。它是指导我国文化工作的纲领,也是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纲领。在企业文化构建中,应努力贯彻先进文化的思想,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客观地分析和探讨企业文化建设。本文以此为指针就印制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状及对策谈点认识。

印制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从企业文化的起源和理论总结中,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的属性是企业管理学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而目前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对企业文化属性定位不准,出现了部分泛化和虚化现象,把企业文化当成“口袋”,什么东西都可以装,这就给企业文化建设蒙上了层层面纱,令人无所适从。企业文化在它的发祥地日本,一直被视作一种高层次的科学管理,它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哲学、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它涉及学科虽然较多,但决不是个精神式或文化式的大“口袋”,它有着坚实的基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认识到它的丰富性,也不能忽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管理科学。注重丰富性,会使眼界更宽广,更能激发紧迫感;注重基础性,会使工作更扎实,更有益。 二、“宣传”式企业文化 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宣传工作等同起来,是部分国有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的普遍现象,其具体表现:1、主体认识片面化。有的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只是企业应该具有的一种职能,因此应由某一特定职能部门行使,与其他部门没有太大关系,他们往往通过宣传或类似的部门来“管理”或“代管”企业文化建设。事实上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渗透到企业方方面面的过程,必须全员参与,整体互动。2、运作方式宣传化。国有企业宣传工作最大特点是紧跟形势,不断地突出各类时事政策学习宣传,以这样一种方式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势必形成热点多,重点没有,理论上头头是道,结合实际便空空如也。3、实施内容说教化。这是企业文化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最大弊端,突出表现在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宣传工作相等同,用传统的思想工作方式来操作企业文化建设,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被贴上思想宣传的标签。 三、“法人”式企业文化

印制企业是一个较特殊的行业,主业产品一般不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各企业的厂长、经理们在生产管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也会对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特殊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法人”的个性即企业的个性。厂长经理们个性的倾向性与心理特征容易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个性的兴趣、爱好、信念等会被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兴趣、爱好和信念,个性的心理特征也会无意识地决定了企业文化的特征。2、缺少系统性和稳定性。在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由于适应的对象是“法人”意志而非社会、行业的意志,而这两种意志并不总是一致的,由此会导致企业文化建设无所适从,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四、“ci”式企业文化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即企业识别系统,它包括视觉识别、行为识别和理念识别。ci系统产生于美国,1956年美国ibm公司推出一套以公司形象为核心的战略计划;1971年日本以mazda公司成功导入ci为标志,日本企业界全面接受企业形象系统;80年代ci传入我国台湾;1987年在武汉日化出现了第一套**版ci系统,随后掀起了ci热,涌现出一大批成功导入的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ci系统,是树立企业形象最时尚的做法,但将ci作为单纯的形象系统来操作,就会引出一些“奇症”具体表现为:一是重视觉识别导入,轻行为和理念识别建设。企业实施ci战略后,视觉部分——眼睛一亮。行为部分——依然如故,理念部分——抽象空洞。二是实施ci的时机、方式、监督、评价等普遍不够成熟,有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认为投入了人力、财力就一定能有产出。分析以上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印制企业注意:1、ci导入要有基础条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为ci的实施创造了基础条件,这一基础条件是有很多硬性和软性指标的;2、ci导入是动态过程。实施ci是一个动态造就的过程,静态的一次性规划到位是实施ci的大忌;3、ci导入要有实质内容。在搞ci计划时,不深入到企业管理的深层,其结果是很难想象的:有的是表面文章,缺的是实质内容。 五、“口号”式企业文化

印制企业几乎都有自己口号化的企业精神和企业理念等,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些形式化、空泛化现象。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1、形式有余,贯彻不力。走进一些企业的办公楼、厂房间就会发现形形色色体现企业文化的,措词铿锵的标语口号挂在墙上、门口,这本是件好事,但它的价值取向、管理思想、行为准则等是否真正被职工所理解和接受,并产生共鸣,恐怕许多人都说不清楚。2、传统有余,时代不足。这里的传统主要指计划经济时代甚至更早以前的思维方式,没有切入市场经济甚至知识经济的主题。如:“求实”“奋斗”等字眼多,反映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效率、公平等提法少。3、口号有余,内容不新。印制企业都有自己企业文化方面的口号,由于各企业管理性质基本相同,提出的口号虽然措词不同,但本质内容是一致的,故有类同和重复现象,没有新的特色,从现代印制企业集团的角度看,企业形象的统一感会因此而减弱,最终损害了企业整体的社会形象。

印制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特征与标志。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搞好先进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是在企业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举措。企业文化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引进中国的“舶来品”,因此在我国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时,首要问题是解决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的先进性。“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先进性的特征要求。当前,要以此为指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是印制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也是印制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先进性是企业文化发展的目标,人则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关键,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是思维模式和观念。因此建设先进型的印制企业文化的关键是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和思维模式。观念不变,再好的组织也难以发挥作用。印制企业必须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要求,进一步树立先进性文化观念,增强目标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团队意识,把建设先进型的印制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

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主要是指推行适合人性的文化,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印制企业如何创新人本思想内涵,进一步激发印制职工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从而用人的全面发展带动印制文化建设,促进印制企业全面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树立:1、把人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全面发展作为“以人为本”战略的核心。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相应结构调整的今天,必须把人看作一切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的主体,来确定人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围绕调动企业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开展企业的一切活动。对企业而言,建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必须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和完善职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准;重视职工综合素质和业务专长的培养。2、把企业整体关系的和谐作为“以人为本”战略的最高目标。从我国传统文化看,历来重视人格的完善,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在整体中的和谐关系。重节俭,和为贵,诚实守信,强调仁爱和宽容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企业追求内外和谐关系的基础。企业整体关系和谐主要包括企业与市场、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的和谐,也就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这些关系主要反映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是以人为本战略的最高目标。目的是使人的行为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从而达到追求效率和效果和谐的企业文化境界。3、把职工自我价值实现和企业共同价值实现的有机结合作为“以人为本”战略的关键。从自我价值实现上看,企业职工要通过学习工作技能,提高综合素质,探索自身特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使自己的品格能力,社会关系等适合企业的需要,并使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社会发展目标取得一致,从而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企业共同价值观与自我价值观的关系上看,二者是统一的,履行企业共同价值观是自我价值观实现的基本形式。企业职工通过为企业尽力,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显示自身的社会价值,进而实现自我价值和企业共同价值。这是建设人文的印制企业文化的重点。

印制企业的厂长经理是印制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在印制企业文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印制企业法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个性倾向等对印制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内容都有很大影响。印制企业领导也是建设印制企业文化的首要实践者,而且是印制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因此,印制企业领导首先要用自己的优秀品德,影响并带动企业职工,来推进企业文化发展,同时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去抓。国内外一些出色的企业领导人,在企业管理中,都非常重视企业文化,例如美国的可口可乐、麦当劳快餐,日本的佳能,中国的联想等。印制企业的厂长经理应充分发挥企业法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秀的企业领导者,应牢记自己的责任,不仅要对企业的现在负责,也要为企业的将来负责,同时还要向社会负责。其次,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一个企业兴旺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领导的事业心。有了事业心就有追求,就勇于改革,锐意进取,敢于竞争,就能带领职工建立企业共同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模式,就能培养出职工共同的价值观。第三,要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古人云:“公生明,廉生威”,如果领导能这样做,那么威信就会不断提高,就会对职工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建设企业文化的良好气氛则易形成。只有真正重视企业厂长经理的作用,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实际、更有效。

印制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印制人不仅要充分利用印制系统原有的一些经验和优势,同时还要及时汲取国内外企业文化中的一切有益的东西,使自身不断得到充实、完善和提高。对传统的印制文化,可以根据行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及技术进步所提供的新的可能性,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进行改造,融入新内容,增加新活力,确定新特征。同时要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重视从我国国情出发,从印制行业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印制企业文化的作用,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文化,本着“高起点、高质量、高速度、出精品”的要求,保证满足国家货币发行需求,努力把人民币这张“国家名片”制作得更加精美,为人民币走向世界、为我国金融事业的兴旺发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