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优秀范文

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句话(共13篇)

时间:2024-11-19 22:49:16 作者: 字数:72096字

第1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1、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3.王无罪岁(罪:名作动,归罪)

3、群雄逐鹿,战事不断;

4、5.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

5、为圣君贤臣式美政至死不渝,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们为恪守自己的政治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天,历史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接力棒传到我们90后的手中,同学们,从此刻起,告别庸碌告别懒散,树立高远之志,力擎信念之灯,跨过荆棘越过沼泽,不在浮华光影里迷失,不再怨天尤人,不再抱怨体制不善社会不公,甩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低调冷漠,让自己借助科学知识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为自己争取一个位置,实现自身价值,影响周围的人,改变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进而改善整个宇宙的命运。到那时,我们可以斩钉截铁地握紧拳头振臂高呼: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6、11.非我也,岁也岁:年成(不好,遭饥荒)

7、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

8、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们以雄才大略行富国强兵之道,圆民主自由之梦。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用世,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的兢慎笃定,屈原

9、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文学常识、课外积累和“大家问题大家答”这三个环节,有心引入竞争机制,因为学生不熟悉,很难量化成绩,导致竞争只能算是引进了一半,如果能量化结果,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

11、①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12、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13、②树之以桑——以桑树之

1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5、1.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16、c.省略句

17、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

18、二、孟子简介

19、③非我也,兵也——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20、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1、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比喻,体会文章充沛的气势。

22、2.文如其人,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23、7.弃甲曳兵而走曳兵:拖着兵器走:逃跑

24、13.填然鼓之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25、5.树之以桑(树:名作动,种植)

26、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动作名,活着的人)

27、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28、1.听朗读录音

29、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0、社会混乱,礼崩乐坏,

31、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于:对于。焉耳矣:语助词,表强凋

32、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3、施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

34、2.例装句

35、1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6、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作动,行王道,统一天下)

37、9.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8、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40、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表现,思考这些做法对于我们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41、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反对不义的战争

42、打出战国征战形势图,和当时背景,理解孟子主张的难能可贵之处。

43、课外拓展环节设置为“古为今用”,对于中华政治文明的传承和今天青少年政治理想的确立,有很好的指向性,教师寄语内容具有深刻的激励意义。

44、可以采用齐答或者个别回答相结合的方式

45、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46、然而不王(wàng)者涂(tú,同“途”)有饿莩(piǎo同“殍”

47、梁惠王的困惑是什么?

48、⑤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4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50、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51、三、让学生记诵孟子名言警句,扩展积累,竞赛式谈一句话感受。

52、成功之处:

53、3.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54、八、以文释文——用课文原话回答问题

55、②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56、七、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学习重点,提升指导。

57、①何也——省主语“此”。

58、①是亦走也——这也是逃跑。

59、②非我也,岁也——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60、④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61、7.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作动,穿……衣服)

62、十、教师寄语(由同学们的设想蓝图描绘转化为引导他们初步养成经世济民的政治胸襟志向的树立上,紧扣专题教学目标)

63、1.判断句

64、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5、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

66、邦国的主权在民

67、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无(wú,同“毋”)失其时

68、2.生字疑难字正音

69、政事以民为归宿

70、6.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减少或更加少

71、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名作动,吃)

72、4.填然鼓之(鼓:名作动,敲击战鼓)

73、a.状语后置句

74、申之以孝悌(tì)之义五十者可以衣(yì)帛(bó)矣

75、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有之也。

76、2.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77、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78、6.谨庠序之教(谨:谨慎,形作动,认真从事)

79、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80、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无”同“毋”)

81、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āng)死无憾谨庠(xiáng)序之教颁(bān,同“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2、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得当。教什么,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和解读;怎么教,依赖于每个教学环节严谨而机智的设置。

83、㈢词类活用

84、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85、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86、16.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以:介词,按照

87、六、重点掌握下列文言知识(发练习资料,串译课文解决)

88、1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介词,用,拿

89、10.申之以孝悌之义申:重复地说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

90、不足之处:

91、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

92、一、导入

93、小组讨论成文,然后分享畅谈。

94、授课感受:

95、最后课外拓展时,“文”的环节因为时间关系处理有点仓促,以致学生多元而精彩的对社会蓝图的个性构想没有充分发挥。如果这儿内容再丰满些,对文章的内涵理解还能再加深。

96、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97、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98、9.数罟不入洿池数罟:细密的鱼网

99、用人以民意为准

100、9.请以战喻(战:战斗,动作名,战争)

101、b.宾语前置句

102、㈡疑难实虚词

103、(死:动作名,死去的人。丧死:丧葬死去的人)

104、3.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105、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106、四、简介孟子思想主张

107、民本

108、五、熟读课文

109、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110、8.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

11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112、③非我也,岁也——省谓词“凶”

113、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114、14.树之以桑之:代词代五亩之宅

115、文中孟子为梁惠王描绘了令人歆羡的社会蓝图,请你用你的生花妙笔试着描绘出属于你的理想社会图景。

116、有人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孔子大圣人在谆谆教导,而《孟子》给人的感觉是孟轲“亚圣”在侃侃而谈,何以见得?初中学习的《〈孟子〉二章》记忆犹新,今天学习《寡人之于国也》再次感受孟子的谈吐风范。

117、㈠通假字

118、采用“大家问题大家答”的方式,小组讨论,整理文言知识或者内容理解方面的问题(每个小组,一个组长,一个主发言人,一个记录员,一个提问者),然后向其他小组提问,其他小组的成员聚精会神捕捉问题,准备随时帮助解决。

119、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120、㈣特殊句式

121、4.同学生齐读。

122、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莩”同“殍”)

123、仁政

124、采用学生知识竞赛式的方式回答积累

125、1.河内凶(凶:形作动,遭荒年)

126、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7、认真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还话语权给学生。从解读文本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交给了学生,并且充分发挥了小组讨论的优势。

128、14.尽信《书》,不如无《书》。

129、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

130、导入语中提及“领略孟子的谈吐风范”,课时因为课堂容量问题,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落实,导致导语部分内容空置的问题出现。

131、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32、九、古为今用—课外拓展

第2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串讲法,朗读法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理解设喻方法的运用

在闽南方言中有两句俗话,叫“龟笑鳖没尾”,“卖乌贼的笑补雨伞的”,意思是两个半斤八两的人,其中一个却反过来笑话另一个。大家还能再举出一个类似的词语吗?

明确:五十步笑百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寡人之于国也》,“五十步笑百步”也就是出自这里。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弃甲曳()兵

(2)涂()有饿piǎo()

(3)鸡豚()狗彘()之畜()

(4)数()罟()不入wū()池

(5)无()失其时

(6)谨庠()序之教

(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8)申之以孝tì()之义

第3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两个好朋友,光和影,光是班级和学校的风云人物。而影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爱好,她们都是很怀旧的人,喜欢那些老掉牙的歌曲。影似乎对光颇有好感,总是默默的关心着光,渐渐地光也适时地表示对影的关心,说一些感谢的话。几次的活动更是对她们的友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她们终于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光很喜欢影这个朋友,也发自内心的信任她。她的许多的小秘密,她的许多想法总是毫无顾忌的告诉影。因为她知道影是一个口封很紧的人。而影也很珍惜这份友谊,因为朋友对她如此的信任,她不曾辜负过光。甚至是同桌问起一些问题时,影总是做到回避。影还是默默得关心着光。光要看的电视节目,影时不时的为她留意,并在第一时间告诉光。光的生日要到了,影提前了一个多月,开始为她挑选礼物。光要外出购物,不管影有多忙,她总是答应光的需求,陪她的朋友在外面消耗一天的时光。然后再回家完成那些重要的任务。光对影也并不怠慢,影的生日礼物一定要比别人贵好多,影无意中说过的需要,光会给影一个惊喜。光会帮助影扫描打印一些文件。放学时影理书包的速度慢了一些,光也总是静静地等候。

光和影似乎都觉得自己好幸运,因为自己在高中是可以遇上这么好的一个朋友,是几世修来的福埃光和影都希望彼此成为一辈子的朋友,甚至在一起畅想5年,10年,20年以后的生活状态。可是光也常常表示担忧,因为光认为自己和影分明就是两种类型的人,自己非常的外向而影却经常很胆小很腼腆,自己的许多的观点和影是很不同的,甚至是两个极端,而每次总是影做了让步,影总是非常的迁就她。光觉得很不安,她觉的自己和影根本就是两种井水不犯河水的人,她们成为好朋友似乎是不正常的。她把她的想法告诉了影,而影并没有理会光的意思,影只是把这看作了性格互补而已,依旧真心诚意的对待着光。

日子还是一天一天的过,可谁又会知道,光的不安似乎是一种预言,她好象已经看到了即将到来的风暴了。十月的七天长假似乎是她们最后一次快乐的结伴出行了。长假结束了,回到学校光和影开始了第一次的吵架,可谁又知道,原本靠一次道歉就平息了的风波,又一次又一次地被她俩长久以来的不同观点所激起,而此时的影好象忘记对光的迁就。一次又一次的口不择言,终于让持续了2个月的和好,开战,再和好,再开战,可能是因为太累了,终于以冷战的结局结束了,而此时那个学期也接近尾声了。

她们开始赌气,开始不说话,各自寻找新的朋友,企图从别的地方获取精神的慰籍,她们不在走在一起,不再一起吃饭,不再有亲密之举,她们甚至躲避彼此的眼睛。人们说“时间是消除痛苦最好的良药。”在寒假里,影发热的头脑渐渐地冷却了,她开始审视自己,开始反省自己,分析自己上个学习所做的一切。是的,她发现了自己的口不则言,她的冲动行事,她的不计后果的言辞。影是有些遗憾和后悔的。可她告诉自己这又怎么样呢?做已经是做了,说也已经说了,而且我的心力已经用尽了,我好累。心想:算了吧!也许这就是缘分,缘分已尽!那我就接受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没有知心朋友的生活,或者重新为自己找一个好朋友吧!可是影还是发现了,新朋友有很多,可是谁又能代替的了她呢?心中思念的还是她,而影只是不说而已。每当看到那熟悉的照片,礼物,尚未归还又舍不得归还的书籍,cd,这才明白了什么叫睹物思人。于是影不得不承认忘不了光。因为光是独一无二的,至少影是找不到另一个可以代替她作为那样的朋友的人了。

一个假期过去了,眼看又要见到光了,显然在影的心中早已没有了上学期种种烦躁,恐慌,不安……影变得很平静。开学的第一天,影和光的眼睛在无意间碰到了,没有了躲避,取而代之的是相视一笑,一句问候,一句寒暄,似乎就一笑抿恩仇了,俩个好朋友在一瞬间结束了冷战,她们依旧又在一起走了,她们又开始说笑了。

放学了,光和影在路口分手后,影骑在自行车上,头脑中不知不觉的开始回想今天的一整天。突然心不由的一颤。影突然发现自己有许多的话再也不会和光说了,说话的速度也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快了,自己在选择该讲的话。自己竟然会有那么多的一语双关。许多的亲密之举也不在那么轻易的送出了。而光呢?何尝也不是这样?

此时,影心中很闷,不禁对自己发起问来:我是世故了,圆滑了,长大了?还是友谊是经不起风雨的?

第4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诚信,永不凋零的心灵之花》。

20__年5月,《*》刊登过这样一条新闻:安徽滁州一位50多岁的老农民来到南京,等他打算回家时才发现,口袋里的钱买车票还差5元。他在南京举目无亲,在万般无奈之下,他向玄武区的一位民警借了5元钱。5元钱,也许,谁也不会放在心上,更何况是一个被城里人认为素质并不高的农民借去的呢?但是,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农民却将5元钱给这位民警送来了。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没什么曲折离奇、扣人心弦的情节,但它透露出来的质朴,折射出来的诚信,却不能不震撼人们的心灵。

《狼来了》的故事我们实在听得太多太多了。然而,因丢诚信而失羊的痛苦教训,你吸取了吗?亲爱的朋友们,请吸取放羊娃的教训!不要再愚蠢地认为在丢失诚信后还可以再挽回。难道被狼叨走的羊儿还无法唤醒你的觉悟吗?难道你愿意过那种除了欺骗,还是欺骗的生活吗?如果你的回答是不的话,那么,请你把“诚信”时时放在你心中吧!诚信,是春天的花儿,只有开过花,才会结出完美的硕果;诚信,是建房的泥浆,缺少它的粘合,便不会有牢固的大厦;诚信,是植物的肥料,没有它的注入,就不会有茁壮的绿物。

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也!诚【】信,比金钱更具有吸引力,诚信,比美貌更具有可靠性,诚信比荣誉更有时效性!”是啊!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源源不断的财富;诚信,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

诚信,像永恒的星辉,独放光彩,诚信,以水滴石穿的坚毅渗入人心,诚信,用春风般的胸怀感召着众人!

诚信,是耀眼璀璨的阳光,他的光芒普照大地;诚信,是广阔无垠的大地,他的胸怀承载山川;诚信,是秀丽神奇的山川,他的壮丽净化人们的心灵;诚信,是最美丽、最圣洁的心灵,他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诚信,如此珍贵,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诚信的种子,在我们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5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本文选自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3第三单元,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在此之前,必修1和必修2的文言文分别是古代叙事性散文和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与本文相较,文本内容较长,涉及的文言词句的知识点较多教全面,已经给学生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把梳理文意的任务交给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以释疑问难为主。

本单元重在议论说理,那么,学习议论的艺术,感受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并联系现实做适当延伸就成了课堂的重点。本节课立足于文本,围绕孟子的“仁政”思想展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议论能力。同时,借助朗读体会孟子雄辩的艺术特征。

同时,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孟子不仅创立了仁政学说,也关注道德伦理,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让学生对此有所涉猎和思考,也是帮助他们感受孟子的有效途径。

知识与能力:

1、结合预习疏通词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学习其论辩艺术。

过程与方法:教师用情景设计、问题启发作引导,学生的自主发现式学习与小

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文章雄辩的气势,关注现实社会,注重提升修养。

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艺术。

导入

(课前播放百姓逃难视频)张养浩曾说,这天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刚才的这个短片里,我们看到了战乱之时,百姓辗转流离、彷徨悲苦的凄惨情景。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你也身在其中,你的愿望是什么?(由学生回答引导)那么,百姓究竟需要些什么呢?希望孟子的智慧能够给我们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的《寡人之于国也》。

整体把握

齐声读,整体感知

学生拿着笔,将自己的与集体读音不一致之处做标记,读完后迅速核对统一。

自由读,疏通词句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此前的预习速读全文,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提出问题,师生共同商讨解决。

教师出示五个句子请学生翻译,以考查对文意的掌握情况。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内容探究

1、教师设疑,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将学生分为三大块,分别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梁惠王为什么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探究其心理,结合时代背景)

孟子是怎样向梁惠王说明道理的?(从论证方法和语言修辞特点方面思考)

本文中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注重理解概括)

要求:共同讨论后要形成书面文字,推举出小组长做代表发言。回答要以文本为依据,适当联系所知的课外知识。

逐个解决问题(以学生的理解回答为主,教师引导辅助)

扣住“民不加多”的疑问把握梁惠王的心理,联系第二段“王好战”

介绍背景: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匮乏、劳力不足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形象性:外在做法不同,本质相同

谈具体措施的大量排比,可选取一段让学生齐读,感受其充沛的气势

“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殍”的强烈对比,及“刺人而杀之”的比喻,指出了统治者应有的态度

此题的关键点在于,不只是对原文的翻译解释,而要进行理解归纳。

(“王道之成”相较于“王道之始”,在物质生活层面有大幅度提升,并且涉及了文化教育层面。)

孟子,战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继承者与发展者。其“仁政”思想主要包括:

以民为本,反对**;

减轻刑罚,轻徭薄赋;

制民之产,使民以时;

重视教化,与民同乐。

原来孟子是在告诉梁惠王,只要让老百姓丰衣足食,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就会心满意足了。带着这种认知,让我们一起再把最后三段朗读一遍。

探究现实意义,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孟子的“仁政”思想无疑是极具人文情怀的,可是在以利益和武力维持社会秩序的战国时代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同。但它的人文光辉并未消减,反倒在几千年后的现代社会里大放异彩。请联系现实,谈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提示:分田到户,使农民都有土地

取消农业税,给以种粮补贴

人大代表,尊重人民的意志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家电下乡、城镇医保等

拓展延伸

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思想的博大不仅体现在治政方面,也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里,我选取了孟子学说中的几句,请大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引导学生提高完善个人品格,提高自身素质)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若学生打不开思路,教师可以以第二句做示范引导:

古人言:“知耻近乎勇。”羞耻感也是人前进的动力。如果安于自己的落后,满足于现有的安逸,我们是永远没有办法超越他人,超越自己的。

结束语

这些文字所体现的仅仅是孟子思想的冰山一角。在群雄争霸的战国乱世里,在游说诸侯的艰难生涯中,孟子依然时时关心民生疾苦,处处传播道德伦理。他的光辉历经数千年的岁月而益发耀眼。那么,通过这短短的一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呢?请大家将你的想法在课后形成文字交给老师,给老师的教学以好的反馈指导。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提问:民不加多

析因: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解答:具体措施排比

应有的态度对比、比喻

第6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诚信——做人之本,办事之根。

著名的海尔集团曾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在与客户签发合同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公司延误了发货时间,为了信守合同,公司决定采用空运,为此损失了一大笔钱,却由此赢得了信誉。总裁自豪地说: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宁可失去所有的财产,也不愿失去信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诚信的种子种在心里,它就会开出最美的花,结出最甜的果。

诚信就应该是这样,言必信,行必果。心中持定自己的目标,持定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把它践行出来,这样企业才可以做大、做强,人也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民族的存亡之根。诚信对于一个人很重要,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是社会的危险品,而一个不讲诚信的民族是莫大的悲哀。因此,我们当代学生更应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把诚写在脸上,把信装在心里。这样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追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以诚实守信为做人根本的故事比比皆是。商鞅立木取信,获得了百姓信任,从而推行了新法;季札挂剑了却徐国国君心愿,被传为千古佳话。同时,我们也看到,因失去诚信导致国破家亡的例子也可信手拈来:商纣失信,加速了国家的灭亡;吴三桂失信,留下千古骂名。

诚信没有重量,却可以让人有鸿毛之轻,也可以让人有泰山之重;

诚信没有标价,却可以让人灵魂贬值,也可以让人心灵高贵;

诚信没有滋味,却可以让人心情灰暗苍白,也可以让人情绪高昂愉快。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诚实或不诚实的事情,诚实带给我们愉快的感觉,使人和人的关系亲切、融洽。反之,不诚实会给我们带来失望、伤害,甚至是愤怒。一个不诚实的人,决不会是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当然,缺乏诚信的社会也不会是文明、和谐的社会。

诚信,是一股清泉,它能洗去欺诈的肮脏,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洁净。诚信做人,一诺千金,传递世界每一个角落。

第7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1、(1)yè

2、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3、放录音二遍。

4、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注明。

5、(8)申之以孝tì()之义

6、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7、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8、(2)涂tú通假字,同“途”莩

9、(4)数()罟()不入wū()池

10、(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12、简介孟子及孟子思想,熟读课文。

13、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14、(5)无wú通假字,同“毋”

15、(4)cùgǔ洿

16、(8)悌

17、(6)xiáng

18、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9、投影

20、(7)颁bān通假字,同“斑”

21、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22、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

23、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24、答案:

25、3课时

26、(6)谨庠()序之教

27、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8、(5)无()失其时

29、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30、(2)涂()有饿piǎo()

31、(3)túnzhìxù

3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33、(1)弃甲曳()兵

34、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5、教师适当补充:

36、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37、(3)鸡豚()狗彘()之畜()

38、录音机、投影仪、教学磁带、投影胶片

第8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将变成完美的人间”。这是一首歌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句,是对一个社会中冷漠人群中最震撼人心弦的呼唤。

此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往往被现代人所忽略:总是想着自我,一点也不关心他人,其实,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关爱能够抚慰一颗受伤的心。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烟雾弥漫的早晨,我漫无目的的独自走在一条幽深的小巷,小巷里没有人,仅有几辆破车,孤零零的横在那旁边,像一头病入膏肓的老水牛伏在那里。一阵阴风吹来,我不禁哆嗦一下,竖起了我的衣领,双手插到腰中。

我继续走呀走,冷风也不停地吹呀吹,前面的角落里,萧萧的落叶还在凛冽的寒风中,轻飘地随风一快一慢的翻滚着。前方黑昏一片,我忽然感到前方有什么东西在挪动似的,我的心猛然一怔,定神一看——啊,是一个乞丐!蓬松的头发一向垂到下额,盖住了他的脸,透过那暗淡的一闪一闪的眼光,我明白,他正寻找着什么东西。“莫非是一个正准备行窃的小偷,亦或是一个图谋不轨的坏人?”这些我都无从得知。于是,我决定跟过去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

他在一个垃圾堆旁停了下来,那里臭气熏天,老鼠“吱吱吱”的叫声传遍了垃圾堆,苍蝇翅膀飞动的声音也清晰听得见。“原先是想要捡垃圾堆呀!”我暗暗想道。“可是,他手里拿着的又是什么哪?”我的好奇心又冒了出来。跟着他在垃圾堆旁走。

“小雨,来,过来!”随着他的话,一个脸花得像小猫一样的小女孩跑了出来,看年龄还不到7岁。“爸爸,你回来了呀”!“对呀,今日给小雨带了好吃的馒头”。”“是吗?太好了,我都好久没有吃过馒头了”!她兴高采烈的接过那一袋馒头,拿出一个看上去已经发霉、感觉已经发臭了的馒头,正准备吃:“咦,爸爸,那是谁?”小女孩发现了我的身影。

我走上前去,说:“叔叔,开始我以为您要做什么坏事,就一向跟在您的身后,对不起,真是不好意思”“没关系,反正我就是一个乞丐。永远都是,别人不相信我也是经常会发生的”。

“不,叔叔。谁说您是乞丐,那只可是是您强加给自我的而已,就算您此刻是一个乞丐,并不代表以后也会是一个乞丐呀!”我的一席话,仿佛令他茅舍顿开。

他对我说起了他的以往:他原先在一家工厂打工,妻子也很贤惠,年幼的女儿也在这个时候来到了他们身边。谁料,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不幸得了白血病,为了给她治病,他不惜辞掉了工作照顾她,花光了积蓄治疗她。可是,因为钱不够,狠心的医院不肯治疗她,使原本能够活下来的妻子因病身亡。话说到这,他难过的流下两行清泪。

我不由自主地把手从上衣口袋抽出来,从上到下,把每个口袋都搜遍了,才翻到一块快融化的巧克力,我把这块“伤痕累累”的巧克力递给那个拿着馒头吃得津津有味的小女孩,她胆怯的望着我,没有伸手接巧克力。直到他从我手中拿过去,递给她,她才细心翼翼的接了过去。

她用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这块巧克力,好像它就是世界上的珍宝。“不好意思,她从小就没有吃过什么好东西,见笑了”。他向我解释道。“没关系,叔叔。我想的话,您必须不会永远都是乞丐,因为您是一个好父亲”!

他把手伸向了我,这是一双“饥饿的手”筋骨从外皮中突出来,像那老树的枯藤,错乱的缠在他的手中。他干瘪的身体、褴褛的衣裳、枯黄的脸,仿佛在告诉我他确实很需要我的鼓励。

“叔叔,加油!”我很不自然地握住他的手,说:“你必须会成功的。”“小兄弟,多谢你!”他那黯淡的眼光,在黑暗中突然变得明亮起来,他也不由自主地握住了我的手。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俩犹如一对久别重逢的亲密朋友。

之后,我偶尔去那条小小的街道,可是我几乎没有见过他,但经常看见他那个天真烂漫的女儿在那个地方,吃着那些“不堪入目”的食物,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带她去吃好吃的。我经常在想,也许自我的那一席话,让他得到了尊重,找回了自我。

不知不觉中,又走到了那条小小的街道,看见了一个衣着华丽的中年人,他看着我,似乎在回忆什么。突然,好像回忆起了什么似的,朝我奔来,双手紧紧的握住我的手,对我说:“小兄弟,多谢你,几年前要不是你,我到此刻还只是一个乞丐”。

原先,是他……

朦胧之中,芳香扑鼻,是满园春色中,那枝出墙红杏的香甜之味,还是夏日荷塘,那蜻蜓伫立小荷所溢的清幽?是重阳菊花怒放,那怡人的淡雅之香,还是冬日山园小梅,凌寒傲雪浮动的暗香?不,是友爱的步履,轻轻走过,留下爱的四季馨香。

人心,能够温暖别人,也能够伤害别人。但我始终相信,人心生来就是纯洁的,只是在社会的污流中,不细心被玷污了。可是,如果人们能彼此关爱、彼此温暖,就能够擦拭心灵的污点,整个世界也会所以而更加美丽。

第9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大家好!

今天站在这里,我不禁问自己:失过信,毁过约吗?看看“卖油郎独上花魁女”、“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讴歌诚实,鞭挞无信的故事,回想“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无信”的民间谚语,我们不难理解“言必信,行必果”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本。

在市场经飞速发展的今天,诚信在你、我、他的生活中已显得倍加重要,犹如春天的甘泉、初秋的雨露,离开她,我们的生活就如春天失去的色彩,秋天失去硕果。

我们是新时代的教师,诚信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诚实守信,更多是一种人格、一种责任、一种对学生无私的爱……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曾感动过在座的每一位教师,在西北的一所山村小学,一位年仅15岁的“丫头教师”为了找回失学的孩子,竟然光着头、赤着脚,顶着烈日,冒着风沙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县城,受尽种种歧视和冷遇,最后在电视镜头声泪俱下地呼唤中才找回了那个孩子,那种师生相见的感人场面在我的记忆深处久久难以释怀——“是什么让这位丫头教师有如此坚强的勇气和决心?就因为当初“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艰难而忠实地履行着心灵深处那份简单而纯真的约定。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电影,可试想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人为了那一句承诺而呕心沥血,艰守岗位,又有多少人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而抱定终生,初衷不改。

诚信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最能打动人的灵魂,有了诚信,才有了“灯光背景”,夜以继日的执着,才有了“桃李满天下”的喜悦豪情。

无论历史的车轮如何辗转,无论时空如何变幻,诚信都将闪烁着诱人的光茫。朋友们,让我们怀着一种共同的信念与诚信同行吧!

我的演讲到此,谢谢大家!

第10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1、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并背诵。

2、③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3、课文所讲的“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的是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不是吗?

4、教师适当补充:

5、教师出示投影内容,检查学生掌握字词的情况,做到字字落实。

6、明确:?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7、明确: 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新会的不平等。

8、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

9、《孟子》

10、明确:“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二遍。

12、学生齐读(齐背)课文。

13、提问: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并无本质区别的?

14、教师作朗读提示:第三部分的排比、对偶句式较多,因此,要把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读出来。且注意最后一段中“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

15、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16、2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7、①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收”并无本质区别的?

18、投影 (略)

19、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20、(学生看课文,思考)

21、气势充沛(排比句式)

22、明确: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3、提问: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24、附作业: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25、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6、提问: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27、结构严谨

28、提问:怎样才能做到“王道之始”?

29、提问:在提出“民不加多”疑问前,梁惠王先是自诩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为什么说是“尽心焉耳矣”?具体做法是什么?

30、(1)本文中心内容是什么?

3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32、全班同学齐读。

33、明确:两方面:一是“王道之始”的道理,一是“王道之成”的道理。

34、明确: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策虽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也就是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譬,说明梁惠王比别的国王好不了多少。

35、教师范读本段,学生朗读、背诵。

36、提问: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

37、第三部分(“不违农时”至最后)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38、提问:通过和邻国相比,梁惠王感觉如何?

39、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排比句,各自朗读,合书回答。

40、第二遍,学生跟着录音轻读。

41、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2、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43、男女同学比赛朗读。

44、抽3、4名同学朗读,以此检查朗读情况,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45、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6、提问: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47、明确:? 全文共分三部分

48、明确: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人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9、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50、第三部分(“不违农时”至最后)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51、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52、明确:他充分利用梁惠王想争夺人力的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

53、(2)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54、民不加多的疑问;民不加多的原因;民加多的措施

55、其中前三组排比是孟子养民的主张,后一组是教民的主张。这样,作者在这四组排比里,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即“王道之成”了。

56、明确:“民不加多。”

57、问题的原因找到之后,文章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三部分——“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这也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

58、明确:“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59、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60、(结构)

61、综至全篇,段落分明,层次井然,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做为每一部分的画龙点睛之笔,既标明三个部分的联系,又将每段议论的要点点明,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62、寡人之于国也

63、提问:当采取了这些合理发展生产的措施后,产生的效果是什么?

64、提问:孟子对梁惠王这个疑问是如何分析的?

65、教师对背景点拨提示: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这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那梁惠王当然会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了。

66、明确: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

67、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68、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69、明确:? “狗彘食人食 ” 与??? “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 ”? 对比? ,“ 涂有饿莩? ”???? 比喻??? “ 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 ”。如果我们有了合理的措施、合理的态度,那么正如最后一句所说:“斯天下之民至焉。”

70、(因 “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以,应采取学生广泛讨论、相互交流的方法,教师稍作点拨分析)

71、明确:“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72、明确:孟子用了四组排比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3、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用设喻的方法,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74、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75、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76、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背诵。(教师带领学生以排偶句为重点,集体背诵。)

77、教师作朗读提示:要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中“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河东凶亦然”中“亦”要重读,起强调作用;最后“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78、提问: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包括几个方面?

79、要求学生找出并画出三组排比句。

80、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分别成为成语沿用至今。之所以会这样,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从中可以再进一步理解他的仁政思想。

81、②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82、学生可结合注释①及课文后关于孟子的介绍来了解。

83、第一遍学生听,要求认真听,同时认真看课文,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84、教师作朗读提示: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要慢一些,语气应平缓。当梁惠王进了圈套后,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句话语气应稍急促,加重“望、多”的朗读语气。

85、提问:于是乎,梁惠王才有了怎样的疑问?

86、第一部分(第1段)梁惠王“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据此提出疑问。

87、善用比喻(比喻有关的部分)

88、继续按照文言文的教法进行设计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模式下学习课文,继而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89、(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名代表发言。各组同学可随时发表不同意见)

第11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然而不王者

2、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3、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4、二、分析理解

5、(1)“五十步笑百米”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6、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7、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8、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9、(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0、①弃甲曳(   )兵

11、第二课时

12、3.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13、1.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14、2.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15、③鸡豚(   )狗(   )之畜( )

16、以  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17、食,①动词,吃(谷不可胜食,七十者衣帛食肉)②名词,食物,吃的东西(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8、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19、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20、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21、3.教师范读课 baihua 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22、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23、②介词结构后置

24、⑤无(   )失其时

25、则  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26、(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27、(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8、(3)教师投影,正音:

29、三、布置作业

30、②弃甲曳兵: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31、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32、河内凶亦然

33、河内凶  弃甲曳兵而走  斧斤以时入山林  然而不王者

34、(3)应掌握的古今异义词(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35、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36、一、整体感知

37、需掌握积累的实词:

38、5.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39、(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4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1、(6)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常用虚词

42、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43、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

44、重点点拨:

45、2.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46、一词多义:时,①季节。(不违农时、勿夺其时、斧斤以时入山林)②时机、机会(无失其时)

47、1.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48、2.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49、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0、1.由《论语》导入新课。

51、(5)出自本课的成语

52、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53、(4)词类活用(投影练习——找出下列句子中的活用词,指出用法并解释,教师归纳)

54、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55、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56、4.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57、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58、(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59、是亦走也  非我也,兵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0、明确:①yè②tú涂通假字,同“途”莩③tún 彘 xù ④cù gǔ 洿 ⑤wú无 通假字,同“毋”⑥xiáng ⑦颁bān通假字,同“斑’⑧悌

61、⑧申之以孝tì(   )之义

62、①五十步笑百步:后泛用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好或重的区别。

63、勿夺其时(“夺”是“失误”的意思。“勿夺其时”是“不要耽误农时”的意思)

64、弃甲曳兵而走

65、王,①名词,音wáng,大王、君王、王侯。(王如知此、王无罪岁)②动词,音(wàng)称王,统一天下,王道。(然而不王者)

66、名词作动词

67、③连词,然而,但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④形容词,对。(太后曰:“然”。)

68、②涂(   )有饿piǎo(   )

69、(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7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71、谷不可胜食(“谷”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

7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73、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74、(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75、末之有也

76、⑥谨庠(   )序之数

77、⑦颁(   )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78、④数(   )罟(   )不入wū(   )池

79、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80、诵读指导:

81、二、课文分析

82、(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83、④固定格式

84、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85、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8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87、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88、三、品味鉴赏

89、然①代词,这样。(河内凶亦然、然而不王者)②助词,……地……的样子。(填然鼓之)

90、1.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91、③判断句

92、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93、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94、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95、(2)应掌握的通假字

96、填然鼓之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97、2.学生齐读课文

第12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学习本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文章气势的特点。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及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

2.提高掌握古汉语常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2.对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

重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难点:对孟子“仁政’内容的理解。

解决办法:

1.对课文第三部分阐述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正确理解。这部分实际上是孟子“仁政”内容的具体化。

2.对孟子及《孟子》一书的了解。

2课时

1.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

(2)借助字典,正确译文。

(3)归纳文意,记下学习的难点。

2.课内采用专题讨论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疏通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及结构。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著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孟子的弟子编辑的,共七篇。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制民之产’(使农民有规定数目的田可耕),但同时却主张恢复西周井田制度。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始终未被采纳。《孟子》的文章很雄辩,感情强烈,辞锋犀利。在宣传主张、论辩事理时,常能分析对方的心理,因势利导,步步深人,层层进逼,以使自己的论辩最后获胜。《孟子》还善于运用譬喻来说明道理。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对比,意思精列。

2.文章的主旨及特色

本文是记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

全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论证严密,说服力强,全文围绕“保民而王”的观点,首段先写梁惠王质疑,为答问作准备。第二段针对疑问,巧用比喻释疑,使惠王明白小思小惠“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第三、四段正面论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处。末段巧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批驳人死罪岁,自然得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结论。显示了孟子的辩才。

全文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更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

3.本文学习的知识点

①掌握本文的通假字:“直”—“只”;“无”—“毋”,“颁”—“斑”;“涂”—“途”

②正确分辨古今异义词,如“寡人”“河”“请”“走”“或”“嘶”。

④注意词类活用的词。“鼓”、“树”、“衣”、“谨”、“王”。

三、重点、难点的孝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预习课文

(1)借助字典,通读,通译课文。

(2)标出课文结构层次,归纳文意。

2.导入新课

(1)学生复述课文。

(2)用课文原话回答以下问题,目的。

第13篇:用人之长与容人之短一

1、(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①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3、末之有也

4、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

5、第2段孟子设喻一段朗读时慢一些,语气应平缓。

6、指名学生口译,重点点拨句式及翻译注意点。

7、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提出疑问。

8、由《论语》导入新课。

9、(1)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10、背诵全文

11、(8)疑难语句的理解、翻译(指导学生翻译,小组合作修改)

12、完成随堂练习

13、点拨:梁惠王自以为自己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14、引导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

15、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16、③判断句

17、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18、检查背诵第一、二小节。

19、2课时

20、二、课文分析

21、讨论交流后,点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22、点拨:要注意一词多义“食”的翻译,还要把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准确地翻译出来。“涂”是“在路上”的意思,句式是介词结构后置和判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注意准确地表现孟子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现了孟子对酷政的批评,情感应是激昂的。可译为:(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这些人)却不加以制止,在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饥饿)而死,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跟拿刀把人杀死,然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

23、是亦走也非我也,兵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4、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把它发展。他提倡“仁政”的主要之点也为“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表现出重视争取民心的政治眼光。在争取民心上,表现最充分的是民为国本的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看法,体现在《寡人之于国也》这一课中,他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在诸侯中称王,必须实行仁政,而实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进而“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对百姓进行教养,使民心归顺。至此,百姓安居乐业,“黎民不饥不寒”,王道可成了。在对梁惠王的循循善诱中,孟子抓住重视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虽然在这一篇里,他没有提民为贵,但是在阐述中已明确地表现出来,只是有一些小恩小惠式的救灾措施,是不能使百姓人心归顺的,只有去除苛政、酷政,真正地以百姓为重。使百姓能够在这个国家里“无憾”地生活,得到充分的教养,才是治国的根本。他的思想有着积极、现实的意义,但在重武力,强调征伐的时代,又是远离现实而又不切实际的,因而不被采用。

25、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依据梁惠王有通过政治手段使“民加多”的愿望,孟子帮助他认识到在政治上与邻国相比,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使文章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第三部分。

26、(1)要求学生认真听,纠正自己的读音及句读错误。

27、归纳课内的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28、(1)“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29、教师示范背诵第一节,指导背诵方法

30、引导学生重点讨论以下问题:

31、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2、诵读指导:

33、学生齐读课文

34、二、分析理解

35、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本文所体现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36、教师采用投影或印发相关提纲,列出所要归纳解决的相关字、词、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提问,教师纠错、明确,在课文注释及“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补充。

37、理清思路结构(在学生讨论、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师板书)

38、(7)应掌握的文言句式

39、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朗诵录音)

40、学生对照板书,试背课文第1.2节

41、五、课后作业

42、第三部分排比,对偶句较多,要读出孟子散文的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特点。要把反问句的反问语气读出来。

43、四、课堂总结

4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45、(2)孟子否定了魏国及其邻国之政,那么,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46、以介词,①用、拿、把清以战喻(用)树之以桑(拿)申之以孝悌之义(把)②介词,凭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③介词,按斧斤以时入山林④动词,认为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⑤然而,相当于“而”,以卫王宫

47、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48、点拨: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9、提名5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检查纠正读音、断句。

50、归纳文中的多义词的含义。

51、②介词结构后置

52、一、整体感知

53、背诵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54、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

55、归纳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相关知识。

56、(学生齐背第三节,体味文章的气势)

57、第1段第1句要把梁惠王“自诩”的口气读出来。末尾“何也”要读得稍重一些,疑问语气加强。

58、③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59、一、归纳文言文字、词、句知识

60、(4)指导学生背诵第3-5节。

61、先让学生找出概括性语句将第四节分为两小层,再让学生比较两小层列出的项目有什么差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适度归纳整理,适当补充说明,适时板书内容框架,然后再引导学生对照板书在课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背诵。

6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6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今天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看看孟子是如何凭着他高超的论辩技巧,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的。

64、介绍《孟子》及孟子散文的特点(结合扩展资料中的相关知识)

65、②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66、三、品味鉴赏

67、则连词①顺接,就,那么。(则移其民于河东、则何如)②转接,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68、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要注明。

69、引导学生认识孟子性善论的两重性:一方面,他认为人应该从善,因此他反对统治者残害人民,批评虐政暴君毫不留情;另一方面,他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善,因为人人都有“善端”,只要自觉扩充它,就能养成高尚道德。所以,在孟子看来,梁惠王如果不把百姓苦难归罪于年成,就一定能自反,就会舍霸道而就王道,去虐政而行仁政,结果就会使天下归服。孟子的想法是迂腐不合时宜的,但他向梁惠王说这句话不是随便应付的。

70、三、布置作业

71、点拨、诱导:找出重点句,划分小层,理出思路,注意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注意关键词和句子的异同,可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72、①否定句宾语前置

73、第三部分(第三段至第五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主张。

74、(3)梁惠王不顾人民死活,孟子在严厉批评他之后,为什么接着又说“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5、(3)教师投影,正音:

76、④固定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