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晚上,我们去了武侯祠逛大庙会。
武侯祠是一个很大的公园。因为举办大庙会的缘故,附近的街道都是张灯又结彩,远远地就感到一股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随之而来的,还有淡淡的,若有若无的腊梅花香。妈妈说:“这附近一定种的有腊梅……”
进得正门,迎面一个流光溢彩的古代皇帝的头像很是夺人眼球。啊!原来是玉皇大帝!头像是有三、四层楼那么高,全都用杯、盘、碗、碟捆扎而成的并饰以各色霓虹灯饰,看上去栩栩如生。
我们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前走,只见满园的花草树木全都披挂着流光溢彩闪烁霓虹,让那一簇簇、一丛丛争奇斗艳的仙客来、海棠花们都黯然失色。妈妈兴冲冲地对我说:“豆豆,你知道什么叫‘火树银花不夜天’吗?这就是呀!”
随着香味的愈来愈浓,一大片一大片的盛开的腊梅花展现在我们面前,花开得繁茂而素雅,看上去有点像那些历史久远的雕塑,但阵阵袭人的香气又似乎告诉人们她所拥有的青春朝气,大人们正讨论着《红楼梦》中那个叫“袭人”的,名字是不是这样想出来的,我却被一个叫卖的声音吸引了过去。只见一个大约四、五十岁的叔叔一边给别人卷着棉花糖,一边叫卖着。我看见他像变魔术一样,将一小勺白糖变成了一大朵棉花糖,并且想要什么颜色就能变成什么颜色,我禁不住买了一朵白色的。
这棉花糖软软的,蓬松松的,还一丝一丝的,真的像棉花一样,怪不得它叫“棉花”糖呢!吃起来是入口即化,只留下一丝甜味,我还没来得及仔细品味呢,爸爸、妈妈、姑妈、姑爹、爷爷、奶奶和哥哥他们全围了过来,只见他们每个人都向做棉花糖的叔叔要了一根竹签,都来挑我的棉花糖,跟我“抢”着吃,还一边吃一边说着:“好吃好吃,还是那个味儿!”这一刻,“老总”不像了“老总”,“主任”不像了“主任”,爷爷不像爷爷,奶奶不像奶奶,都像极了一个个“老顽童”!我们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我仿佛觉得这棉花糖变得更好吃了。不一会儿,棉花糖就被“抢”完了。虽然棉花糖没有了,快乐的味儿却留在了我们心里。妈妈问我:“豆豆,这棉花糖就那么好吃吗?”我回答:“是啊,因为里面有一种特殊的味儿。”
后来看到什么“火烧赤壁”、“水泊梁山”、“玉兔迎春”等一组组大型灯展,好像都印象不深了,脑子里就只想着那朵洁白的棉花糖,还有那一缕缕的腊梅的香。
春节逛庙会是老北京特有的风俗习惯,也继承了老北京悠久的文化传统,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欣赏到许多年前老北京的风貌,都能够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
今年我去的是北京雕塑公园新春庙会。那里人山人海,如果从高空看,下面就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群。人们
的脸上洋溢着过春节的欢庆。小孩们一路蹦蹦跳跳,小手里攥着气球和玩具。大人们之间有说有笑。只要你在庙会街上走一会儿,就能感受到过春节那份欢乐的气息。
这次游庙会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美食街和扭秧歌。先说说美食街吧。整条街道都弥漫着老北京各种小吃的香味。我觉得吃的就要数肉串了。这些肉串香得连那些吃饱后,撑得不能再撑的人也要尝上那么一两串。那更被说我了。之后我又品尝了油茶。油茶好像灭火器一样扑没了肉串的火辣,而且还使身体暖和了起来。
再说说扭秧歌。许许多多的老人排成一队在街道上扭秧歌。有的老人化装成骑驴的样子,有的老人踩着高桥,走着秧歌步,还有的老人坐在花轿里,扮演新娘。他们都随着敲锣打鼓的声音扭了起来,体现出现代老人们的活力。
天色已渐渐擦黑,不得不的离开这个四处飘散着春节气息的欢乐地方。下次我一定还会来的。
大年初四,我们全家去龙潭湖逛庙会。因为庙会离我家不算太远,又考虑到庙会周边车多人多,所以我们决定走路前往。
走在去往庙会的路上,我发现路上的人和车辆比以往多得多,在路口还有交警指挥交通。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庙会门口。我看到了一只矗立在公园门口的吉祥鼠,之后我们进了公园,随着人群缓慢地向前移动。
在公园小路的两旁有序的排列着各种不同商品的小摊。在每个摊位前都有许多人精心挑选着自己喜爱的'商品。有的顾客还在跟商贩讨价还价。我们再往前走的时候看见了一座表演台。表演台四周围了许多人,我也挤进了人群当中,原来是在进行摔跤表演。虽然天气很冷,但他们还是穿着单薄的比赛服装,脸色通红,完全忘了现在还是寒冬季节。一会儿表演结束了,有一位主持人出现在表演台上。他说“有哪位观众对摔跤感兴趣,可以和我们的队员进行切磋。”不一会儿人群中走出了一位年轻的叔叔上了表演台,台下的观众给他鼓掌加油。很快两个人就开始比赛了,开始的时候他还能支架得住,没过一会儿他一不留神就被队员保住了双腿摔倒在地。就在这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知道这是在鼓励那位叔叔,虽然他输了,但他这种用勇敢的精神也非常令人敬佩。
我发现人越来越多,这才发现我们是到了食品区,这里的食品种类很多,有爆肚、羊肉串、糖葫芦、棉花糖、珍珠奶茶……很多人在购买自己喜爱的食品,有些商贩都应接不暇了,由于人多的原因,大家买完了自己的食品后就在小路的旁边开始食用了,也是为了不影响别人的行走。我们也买了一些自己喜爱的食品,在路边吃了起来。这时我发现有几位**叔叔随着人群走了过来,手里拿着对讲机,眼睛环顾着四周的情况,我想,他们真辛苦啊!为了维持公共场所的秩序,保护人民财产的安全,还要放弃宝贵的休息时间拉上岗巡逻,更加让我佩服他们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们就走到庙会的出口了。不过说来也奇怪,如果是在平时的时候在这里走上一圈,肯定会感到累,但今天我却感到非常的轻松,也许是高兴的情绪起到的作用吧,但是我如果用这种态度去面对学习的话,学习也肯定会变成一件快乐而又轻松的事情的。最后我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龙潭湖庙会。
今年春节,我们回到北京,在爷爷奶奶家过年。大年初五那天,我、爸爸、妈妈起了个大早,去地坛逛庙会。
我第一次逛北京的庙会,见到什么都十分好奇,从地坛公园门口远远望去,全都是一片喜庆的样子:庙会的大门上,有八个大字: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左右两边的红墙和几栋古色古香的小楼一起依次排开。两旁的楼和公园里的树上,都挂满了一个个红灯笼,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过年的喜庆。很多人吃着小吃,头戴牛角帽,拿着年货,心满意足地往家走。
我们随着人流挤到公园里,只见每个祭坛上都飘着五彩缤纷的祥云,五彩斑斓,十分好看。旁边的红墙上贴着一个个脸谱、胖娃娃、大红福字、红彤彤的鲤鱼……,真是美不胜收呀!
转眼间我们来到了游戏区,只见人头攒动。我从爸爸那里拿了50元钱,兑了50个游戏币,玩起了“摇钱有树”,玩了8次,摇到了3个大元 宝,中了个大奖,换了一个大熊娃娃。我还去玩了好多别的游戏,得了好多奖品,我们三个都抱了个满怀。
人越来越多了,好不容易挤到了民俗文化区。这里的每个小店都有自己的民俗特色,每个店子都不一样,有的店卖鲤鱼、风筝,有的店卖牛角帽、鬼脸面具、刀 具,还有卖风车的,还有的店干脆把自己装扮成庙的模样。我特别喜欢那个黄黄的牛角帽,但没钱买,妈妈大发善心,给我买了一顶帽子,还附带了一辆风车。街上还有一些流动的摊贩,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其中一个还为自己的刀 具编了一首好听、有趣的顺口溜,我听他从古唱到今,从远唱到近,从东唱到西,从国外唱到国内,听得的我们哈哈大小,连肚子都笑痛了,纷纷掏钱买了刀。
到了中午,我们来到小吃区,这里人山人海,一进来便香气扑鼻,让人想放开肚子,一口气吃个便。我忍不住了,和爸妈一起,冲向小吃摊,买了好多种小吃,有蒸饺、糖三角、蒸包、凉面、羊肉串……,三下五除二塞进了肚子。吃完了还觉得不过瘾,又买了好几种,放开了肚皮使劲吃,真是太过瘾了……
太阳偏西了,我们恋恋不舍得走出了地坛公园的大门。在回去的路上,我又收获了一只巨大的糖葫芦。
第一次逛庙会我感受到了老北京浓浓的新年味。下个春节我还要来北京,再多领略领略迷人的老北京风情和韵味。
春节的时候,妈妈说明天去逛庙会,我一下就想到了“热闹”两个字。我快乐地大叫起来:“好啊,好啊,太好了!”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成都武侯祠大庙会,人头攒动,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进庙会大门,我就看到了“动漫三国演义”,道路两边是动漫三国图画。顺着大路走进去,就是小吃街,叫卖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首先发现了我最爱吃的棉花糖,而且还是花式棉花糖哦,看着更是让我垂涎欲滴。妈妈给我和弟弟一人买了一个,我美滋滋地用舌头轻轻舔了一下,真甜啊。一边吃着美丽的棉花糖一边逛起了庙会,庙会里云集了各种有特色的地方小吃,有峨嵋的豆腐脑,湖北武汉的热干面,湖南的臭豆腐,四川的名小吃三大炮,新疆的烤羊肉串,宜宾的燃面、凉糕,可爱的油炸大头冰淇淋。全部都是我爱吃的小吃。其中还有爸爸爱吃的军屯锅魁。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锦里,我看到民间艺人在做糖画,我特别喜欢这种神秘的糖画。我怀着紧张的心情转了一下,结果转到了一 条龙。我高兴极了。只见他用勺子盛了些糖,在一块石板上飞快地划来划去,不一会儿就出现了一条活灵活现的“龙”在我们眼前,再拿一根小棍放在龙身上,稍等一会儿,糖就凝固了,我便拿着粘着龙的小棍得意洋洋的继续逛庙会。
我们边吃边逛,享受着美食,欣赏着路边的艺人表演,不知不觉间天黑下了来,彩灯亮了起来,五彩缤纷。各种姿态的三国人物横空出世:开国皇帝刘备、叫喳喳的张飞、红脸的关公、神机妙算的卧龙诸葛亮、白脸的曹操。三国英雄一个不少。貂蝉、孙尚香、大小乔等美人栩栩如生。
“快看”只听弟弟大声喊道,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远的我看到了二艘灯饰大船,上面有两个武士骑在马上,且手上挥动着剑对视着,象是在比武。在灯做的大船旁边还有很多艘灯饰小船,在水中显得格外美丽。
在这动漫三国演义世界里,我看到了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连环计、三顾茅庐等由彩灯做成的三国人物故事。我正感叹动漫的美妙和现代高科技技术时,可惜爸爸来了一句:“太晚了,我们回家吧”我只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奇妙的动漫三国世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2022年春节逛庙会的作文【5篇】的相关内容,不知道有没有帮助到大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范文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