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技能:正确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想与实验相结合,提高科学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运用科学思维方式联系生活实际的科学素养。
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
难点:物体产生声音的探究过程
情境导入法、分组实验法、谈话问答法
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喜羊羊召开的音乐会)
提问:美妙的音乐是如何产生的?引出课题,书写题目
新课探究:
(1) ppt播放声音:小鸟叫声、汽车鸣笛声、水流声音等,提问:分别是什么声音?还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声音?(手机铃声、谈话声)
总结:声音无时不在
(2) 提供鼓面放有花生米的小鼓、钢尺、气球等试验器具,四人一组,讨论如何使这些物体产生声音,并填好实验记录。
引导大胆猜想: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
(3) 验证猜想:举例 声带振动而发出声音;倒水观察水面波动
巩固提高:
提问:列举其他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子
小结作业: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人们控制声音大小的方法
声音的产生
一、 声音无时不在
二、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
进行全班交流活动。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
(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7)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
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那么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
【问题】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
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
2.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
进行“土电话”游戏,引入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个课题。
请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学生所举的事例,大部分是在空气中传播的,少部分在水中和固体中传播,关于真空中声音的,
传播事例可能没有。
演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随着空气的减少,引入“真空”概念。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的规律。
师:经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我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那么,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3.探究: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
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思考】测量声速的方法
(1)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2)测出海底的深,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利用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3)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利用,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4)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5)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则利用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三、分析应用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km,快车的速度km/h,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km,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km/h,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km,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h。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1、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蝙蝠通常只在夜间出来觅食、活动,但它们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并且能以很高的精确度确认目标、它们的这些“绝技”靠的是什么?
2、(三)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3、药液雾化器
4、复习噪声的产生、等级以及控制过程。
5、难点:掌握声在社会中的应用。
6、声音的利用在人类生活中是十分广泛的。让学生展示课前经过网络或者图书馆搜集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
7、声纳
8、回顾本章所学,自我整理知识体系。
9、探究作业
10、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11、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例子分为两类:“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
12、利用b超或彩超能够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能够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13、理论研究证明:在振幅相同的条件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质点振动的频率很高,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成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能够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1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能够顺畅地排出体外。
15、声呐探测海深和鱼群
16、重点: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17、进入新授课:
18、情感目标:经过学习,了解声音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19、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能够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20、中医诊病经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1、(一)声在医疗上的应用
22、新课导入
23、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24、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纳”,利用声纳系统,人们能够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25、本事目标:经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方式,从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中获得社会生活中声音利用方面的知识。
26、请同学们列举所搜集到的有关声音利用的资料。要求在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仔细听,不要对同学的发言作评价。
27、超声波加湿器
28、启动课堂
29、中国**超视距雷达助力反航母作战
30、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设计制造的
3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32、多媒体设备
33、预习下节资料。
34、(四)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35、(二)超声波在工业上的应用
1.说出声音的特性。
2.说出乐音的音调和响度跟哪些物理量有关。
3.简述乐音的特点。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1.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2.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架台、口琴、笛子、录音机。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我们已经知道耳朵听到声音的过程,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有的声音却使人烦躁、难受。即使同样是动听的乐曲,它们也存在不同的地方,有的音调声,
有的音调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而且各种乐器,即使演奏同样的曲调,给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声音的特性。
板书:三、声音的特性
演示实验:用口琴吹奏1、234、5、6、7时吹不同的孔,有的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音调低。
师:你发现生活中哪些声音的音调不同?
生甲:女生的音调高,男生的音调低。
生乙∶小孩的音调高?大人的音调低。
生丙:在键盘乐器中,越是右边的音,音调越高;越是左边的音,音调越低。
师:三位同学平时注意观察,事例举得很好。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例子。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是什么因素决定音调高低?
点拨思路: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音调高低肯定与物体振动情况有关。猜想一下,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
生:音调高低可能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
师:如何证实你的猜想?
生:进行实验。
师:好,大家现在基本上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了,请你们分组讨论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
生:将钢尺一端紧按在桌面上,另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它会振动发出声音,钢尺伸出桌边长度不同振动快慢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也不同。
师:你设计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在实验时要注意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注意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与音调的高低。
下面请大家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
师:通过实验,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两次振动快慢不同。
生乙:振动快的音调高。
师: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高,振动得慢,音调就低,可见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高低。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的单位为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物体在ls的时间里如果振动100次,频率约是100hz。
板书:1.音调是指声音高低,频率决定音调的的高低。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0二、三、四段,你能获得哪些知识?
生阅读,思考。
生甲: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生乙: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生丙: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和人不同,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反应灵敏。
生丁:大象的语言是次声波。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产生,一些机器工作时也会产生次声波。
生戊:猫能听到超声波,狗能听到次声波和超声波,海豚也能听到超声波。
师:同学们阅读很认真,自学能力很强,讲得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下面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频率声波的波形。
演示与实验:①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
②通过示波器观察男女学生声音波形的不同。
师:频率(音调)不同的声音,波形有何不同?,
生:频率(音调)高的波形比较密一些,频率低的波形比较疏一些。
师:请大家看课本p21想想议议,并进行讨论: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
生:蝴蝶的翅膀振动比较慢、频率比较低,低于20hz,所以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而蚊子翅膀振动的较快,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所以我们能听到蚊子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
师:有的人说话声音宏亮,有的人说话声音很小。说明声音不仅有音调不同,也有强弱不同。物理学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对于声音的响度,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
生:可能跟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有关。
师:怎么证实你们的猜想?
生:实验。
师:对。下面分组讨论: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生;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的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师:你实验设计得很好,简单、容易操作,现象明显。下面各组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生甲;音叉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得越开。
生乙:音叉的声音越响,线摆的角度越大。
师:两位同学说得都正确,乒乓球被弹得越开、线摆的角度越大,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通过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
板书:2.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师:音调和响度完全相同的声音,是不是就完全一样?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不一样。用口琴和笛子同时演奏c调1,我可以分辨出它们。
师:对。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音色也不同。
板书:3.音色与发声体材料、结构有关。
师:综上所述,声音有几个特性。
生:声音有3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师:不同的物体,音色是不同的。如不同的乐器:大提琴、小提琴、钢琴等音色不同;不同的人音色不同;同:一个人不同年龄,音色也不同。音调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有什么区别?
演示实验: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用不同的乐器对着话筒发出相同音调的声音,示波器分别显示各种波形。
生甲:相同时间内振动次数相同,即音调相同。
生乙:振幅不同,即响度不同。
生丙:大振动波形相同,小振动的波形各不相同。
师:以上同学说得很好,波形各不相同,说明音色不同。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p23想想议议,并进行讨论。
生甲:我认为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和我自己的声音不一样。
生乙:我听其他同学的讲话声和从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是一样的?
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生:自己的声音是骨传导,而从录音机放出来的声音是空气传导。声音主要是靠空气传导,平时别人听到的声音也是靠空气传导。传播途径不同,音色不同,所以自己的声音与从录音机里放出来的声音不同,而别人听起来相同。
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科学世界:乐音和乐器,并回答以下问题(多媒体字幕打出):
(1)什么叫乐音?
(2)乐器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3)乐器分为哪几类型?怎样发声的?怎样改变音调的?
生甲:许多声音悠扬、悦耳,听起来感觉非常舒服,人们把这类声音叫乐音。
生乙:所以乐器的物理原理都是一样的:通过振动发出声音。
生丙:乐器分为三种主要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
生丁:打击乐器是受到打击时发生振动,产生声音。如鼓皮绷得越紧,振动越快,音调越高;弦乐器是通弦的振动发声的。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不紧的弦音调低;管乐器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音调,空气柱长音调低,空气柱短音调高。
师:大家阅读很认真,每个问题都回答得很好,全班同学掌声鼓励。
课本展示: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的乐器编钟,敲击大小不同的钟发出不同的音调。
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讨论、交流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频率,响度大小由发声体振幅决定的。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的。还知道了超声波和次声波。
师:你归纳得很全面,也很简练,大家掌声鼓励。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1.课本p24:动手动脑学习物理:1、2、3、4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1.音调:声音的高低,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
2.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发声体振动的振幅。
3.音色:决定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
我撑一支长篙,漾在记忆深处,忽闻一阵声音,我明白,那是栀子花开的声音。
——题记
在我的心中,流淌着一种声音。没有前奏,也没有终止;仅有一波波的水花氤氲成的涟漪。我未曾看见过的音符,好像长着一双隐形的翅膀,在我的心房里飞翔。
天好似泼了一把乳白的墨汁,风一吹,便揉成千丝万缕的云展云舒。丝丝如缕的阳光俏皮地溜过枝丫,被剪得碎碎的。光影折射间,投在屋前的花园,成了满地斑驳。门前,你弯弯如月牙般的眸子溢出满满的爱意,温暖了我潮湿的心。你温情的双手捧起一颗栀子花的种子,让它在心田拔节。
撑起岁月的竹篙,划过年华的长河,停靠在那个栀子花开的溪畔。记得总有一个人,能够让我深深地依靠。不知是天气太冷,还是自身技术的缘故,溜冰时我不只一次地跌倒,却能一次又一次的爬起。可是这次,随着“扑通”一声,我重重地摔在地上,好一个“狗啃泥”。我赌气似的不愿再站起,任凭寒风凛冽无情地扑打着我的双颊。老天好像嘲笑我一样,忽然间穿上了一件黑斗篷,压抑的我喘可是气来。正当我感到绝望的时候,不经意的一个回头,却看见你站在风中,眼眶里盈满鼓励。我分明感受到有一束炙热刺破昏沉的空气,射在我的心田。
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心中有一阵萌动,栀子花的种子要发芽了吗?蓦然间,心为之动容了。
我浑身好像充满了电一般,暖流在我的血液中产生了向上的压强。我快速地爬了起来,我又一次清楚地看到,你的眼中,尽是喜悦。带着你赐予的鼓励,我试图再一次尝试。你的信任是那江南朦胧的烟雨,细心地浇灌着我心中的栀子花。
或许是凡尘太快的奔腾,再度回眸时,你仍旧停留在伊始。岁月的荏苒让我看到你隐于青丝间的根根华发。我明白,不管岁月如何向前,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你对我的爱,不会断。你点点滴滴的爱构成爱的合力,让我心中的栀子花拔节。
泛舟湖上,不经意间,只听得“啪”一声,我明白那是花开的声音,那是栀子花开的声音。你的爱绵延,只是我心灵的旅程进入转战的期间。小憩在驿站,剥开一片片栀子花瓣,纯白的花白上书写着你对我的情意,那是栀子花开的声音——“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像晶莹的浪花盛开在我的心海;栀子花开呀开栀子花开呀开,是淡淡的青青纯纯的爱……”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经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经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声能够传递信息,声能够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多媒体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明白天气情景;听教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趣味的声现象,明白了声的概念十分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明白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
可见声的利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教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确定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能够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比较,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能够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声能够传递信息还能够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 :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4)药液雾化器: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到达疾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将药液破碎为小雾滴,让病人吸入,增强疗效。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举例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经过教师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明白声在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上头应用,哪些是传递信息的?哪些是传递能量的?
【设计意图】:进一步区分传递信息和能量。
(三)在军事上的应用
【学情预设】:学生看书,了解回声定位。
蝙蝠夜间活动,但从不碰壁,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本事。
(1)学生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学生计算。
声呐:根据回声定位,发明了声呐,探测海洋的深度,汇出地形图。
【设计意图】:掌握回声测距,进一步理解声呐原理。
(2)雷达——根据回声定位原理,确定目标位置。
(四)在工业上的应用
(1)超声波探伤:在不损坏样品的前提下,检测样品的质量。(2)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把被洗的物体放在清洗液里,超声波穿过液体并引起激烈的振动,把上头的污垢敲击下来而不损坏被洗物体。
(3)【学情预设】:自学书本p9—p10,学生举例,有困难能够小组讨论。
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眼、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设计意图】:学士自学本事的培养,声在工业上的应用,学生较陌生,经过教师的补充,利用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业上声的应用。
课后小结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声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3)声在军事上的应用。
(4)声在工业上的应用。
记得小时候,这种特殊的声音就在我的耳边回响:“来,宝宝乖,来吃饭来!”那时这种特殊的声音就让我感到了一股安全感,一种暖暖的感受。
在三年级时,我第一次自我坐公交车回家,是这种声音在鼓励我:“加油,你能行的,你最棒!”听着这种声音,回忆着记好的路线,我顺利地回到了家,令我十分惊喜。
这种声音在我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即使您因为喉咙动了手术也忍着剧痛,鼓励着我。
国庆外出去北京,您天天晚上和我通电话,这种声音是那么温暖;当我期未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您是笑的那么灿烂,这种声音是多么开心;在我向您请教问题时,这时,您的眼睛炯炯有神,这种声音是多么的刚劲有力。
在开家长会时,您因为我而上台演讲,您涛涛不绝的说着,这种声音是那么的激动,无时无刻地在向大家传递的您的高兴。
记得当我最终在期未考试带着您的期望满载而归时,您躺在床上,发高烧的您,虽然只说了两句,可那声音之中无不透露出您心中的那一份欣慰。
从小到大,13个年头,您经历风雨,变老的,只是那些外表,可那一种声音依然不变,它在为我的生命指引方向,在为我的人生导航,妈妈!您的`声音我永生难忘,它刻在了我的心头上,印在了我的灵魂上!
有一种这样的声音,它已经成为了我心中不变的旋律!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声音靠振动产生,它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原理,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师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重点】: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理解在空气中声波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一)、新课导入
用视频展示一组高山流水、虫鸣鸟叫、交响乐、人声嘈杂的画面,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学习声现象。询问学生有关声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哪些知识呢?
预设: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我们的耳朵的呢?声音为何不尽相同?为什么有的声音动听,而有的声音却是噪声等等。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对其中的部分问题予以解答。(板书标题)
(二)、探究学习
1.声音的产生
学生小活动:动手使身边的尽可能多的物体发声。
活动时注意观察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何不同?与同桌讨论发声的物体又有怎样的共同特征。
预设:有抖纸张,弹橡皮筋,倒水,拍手,敲桌子,吹气球,说话唱歌等等。
通过对比师生归纳声音的产生实质都是在动。教师讲解这实质是绕中心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中称之为振动。也即是说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
提问:那么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探究:用锤敲击音叉,请同学聆听并观察,可以听到悦耳的乐器声,但很难看到发声的物体音叉是否振动,如何才能观察呢?教师介绍一个好的办法,用铁架台下悬一只乒乓球,音叉挨着乒乓球,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乒乓球的状态,发现不敲击时球静止,敲击时球有明显跳动。
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跳动?为什么跳动?请学生试着说一说。
通过观察,知道敲击音叉时才跳动。是因为敲击时音叉发出声音,音股在振动,靠近很轻的乒乓球时带动球跳动。这种把叉股看不见的振动转化为可以看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上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请同学思考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预设有同学提出了用水或者撒上胡椒粉等。请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把音叉放置水中,对比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时的状况,可看到后者水花四溅,原因是发声的音叉的叉骨在振动,放置水中会使得水发生振动甚至激起水花。也是转化法。)
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均表明一切发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补充小资料:早期的机械唱片发声原理。即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这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声音的传播
声音是靠振动发声的,那么声源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
演示实验:声音两个相同的音叉a与b,相隔一段距离,a音叉靠近静止悬挂的乒乓球,用力敲击b音叉,发现乒乓球也会跳动。
提问:音叉b并没有与乒乓球接触,为什么球会振动,又是谁将振动传给了a呢?
得出:他们之间只有空气,应该是空气传播了声音。
提问:那空气又是怎样传播声音的呢?
教师点拨:原来敲击音叉时,叉股不停的左右振动,引起他周围的空气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并向远处传播,形成声波。声音就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最后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听力。平时我们人与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气传播声音的。
那只有空气才能传播声音吗?你还知道什么可以传播声音呢?同学们请看下面的实验看看他又说明什么问题。
用气球包裹一个手机,打开音乐,并将他悬吊起来,放入空桶中,可明显听到空气传播的音乐。接着往空桶中注入水,请学生观察并聆听是否还是可以听到声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可以传播声音。
结论:两个实验分别说明空气是气态,水是液态都能传播声音。
提问:那固态物质是否能传播声音呢?你又有什么具体实例来说明呢?
预设压在枕头下面的手表,可以通过枕头传播指针走动的声音;土电话传播声音,有细线连接可以听到,没有细线不能听见,说明细线可以传声。
总结:大量的实验表明一切气体、固体、液体都可以作介质传播声音。
提问:思考有没有不能传声的地方呢?
预设月球上,两名宇航员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通过无线电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也即是在真空状态不能传播声音。
演示实验:用小实验辅助理解真空不能传声: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电动抽气机逐渐抽走里面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可以引导推想如果把罩内抽成真空,就不能听到声音了。再做对比实验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师生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或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
生活现象:生活中电扇雷鸣的天气,我们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为什么?
讨论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说声音传播有一定的速度。
教师讲解:我们把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称为声速。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具体。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展示ppt,列举一系列声音在介质中的出纳博速度,请同学仔细观察数据,有何发现?
可以看到在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液体、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请学生记住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引导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一个同学在山谷间呐喊,那他的声音大概是以什么速度向外传播的呢?(340m/s左右)可是过一会儿就会听到连续不断的声音,那这是什么现象呢?
教师讲解:这是回声现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就是声波遇到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提问:但是平常人们在讲话时并没有听到回声,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听见原来的声音和回声呢?
教师讲解: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大于0.1s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而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耳难以分辨,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拓展小资料:回声现象除了测量声速之外还有很多应用。如在建筑学中我国天坛的回音壁巧妙利用回声享誉中外,医学上疾病监测,工业加工除尘,军事中利用声纳海底探测等等。
(三)、应用提升
科学世界资料补充:《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生物课上知道基本过程就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信号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产生的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们也能感知声音。例如,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递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上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常应用在工业和战场上,利用骨传导原理制成的助听器、耳机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物理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我们不禁感叹好神奇的物理世界,它造福于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习题巩固: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请说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结作业
师生小结:声音的产生原因与传播特性。
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能听到房间里蚊子的嗡嗡声?然而蝴蝶飞行时翅膀也在振动,我们却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惑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试着寻找答案。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1课时
1.教师演示实验器材:真空铃实验装置。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鼓、锣、音叉、共振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白纸、气球、树叶、四季润喉片瓶子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第一组:共振音叉。
第二组:发声体(小收音机、两个塑料袋)、水槽两个、水、cuso4溶液。
第三组:长钢管。
3.多媒体课件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
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教师接着提示: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
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3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
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1分钟):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2分钟):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
注意:交流有趣的发声方法时,如果学生难以调动,教师可提出有趣的发声问题让学生讨论。例如:①动物的发声方法:鸟类是怎么发声的?蝉是怎么发声的?蚊子和苍蝇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②同一物体不同的发声方法:怎样让一个气球发出不同的声音来?人体除了声带外,还可以怎样发音?
(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1分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早期机械唱盘表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唱片表面上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漕,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漕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盘记录声音的方法。
2.通过类比引出声波的概念(2分钟)
教师重复刚才得出的结论,提出新的问题: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是如何向远处传播的?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水滴落入水中时出现了什么现象?水波是怎样产生的?(水滴使平静的水面发生了振动,形成了水波。)能否以水波作一个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向远处传播?
板书:1.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2.创设情境、提出假设,通过分组实验加以验证,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35分钟)
(1)提出问题,激发思维(4分钟)
有了上面这些知识,我们现在就来研究一下怎样防御声波枪。假如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正无声无息地向我们袭来,我们怎样才能把自己保护起来呢?注意:声波枪所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人耳听不到,但它却仍然能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
教师动员学生大胆猜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防御声波枪?
学生可能提出的办法有:
①用隔音材料做成盾牌(教师评议:声波枪所发出的次声波很特殊,它在传播的过程中损耗很少,用一般的材料很难吸收,到现在还没有攻克。)
②将声波枪发出的声波反射回去(教师评议:把次声波反射回去或想办法对它进行干扰,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是,我们这些中学生暂时还没有能力去进行研究。)
③潜入水中,用水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④进入真空,用真空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⑤用固体物质隔住声波枪发出的声波。
(2)分析方案,提出假设(2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方法加以分类,区别对待(前两种方法尽管偏离了我们的课堂研究方向,教师也要向学生简要解答一下,并予以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探究哪些物质可以传播声音上来,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假设:
假设一:固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二:液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三:气体不能传播声音。
假设四: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分组实验,验证假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猜想是不是一定正确呢?不是,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动手实验。现在我们就分成三组来研究这个问题:第一组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二组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第三组验证气体能否传播声音。
教师分组发放实验器材,同时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相互协作,搞好配合。
教师提示:不管我们研究的是哪一个问题,都要尽量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例如在验证固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液体、气体影响到我们的实验;同样,在验证液体能否传播声音时,要尽量避免固体、气体对我们实验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上叫做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相互交流,得出结论(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请各小组推荐1-2名代表,从三个方面交流实验感受。(1)你的假设是什么?对不对?(2)你是如何验证的?(3)你的结论是什么?同学们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创造性地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或者想出其它办法,只要能验证自己的假设就可以了。
学生代表交流验证过程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板书: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5)联系生活,巩固新知(5分钟)
气体可以传播声音。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和动物传递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地球上的动物大多数都具有听觉。而月球上没有空气,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就只能通过无线电交流。
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在河边钓鱼的人最怕别人在旁边追逐打闹,唐代诗人胡令能的诗《小儿垂纶》中写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意思是说:一个小孩儿学大人们钓鱼,侧着身子坐在水边的青苔上,身影掩映在野草丛中。听到有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手,因为害怕惊跑了鱼而不敢回答。
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让学生感受美妙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