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备课中的一点体会
我在备课中的一点体会--兴隆台区中小学教师送教下乡总结表彰会上的发言稿---王秋菊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是兴隆台区第一小学的数学教师王秋菊,今天在座的每一位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教学之路。从我自己从教以来,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下,参加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比赛,从中有了很多收获和成长。领导提议我把这些教学中的体会整理出来,借这次学魏创新杯教学研究表彰活动的平台跟大家共同交流探讨。那么希望大家对我的想法批评指正,让我们分享经验,共同进步!我在准备一节课时,一般都从以下几个步骤入手。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
我觉得准备一节课,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深钻教材,理清知识的链条之间的联系,深刻理解,融汇贯通。
记得我刚走上数学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第一次参加区学魏创新杯比赛,当时我准备执教人教版数学一年级《8的认识》这一课。首先在研究教材中,我发现教材编写了一个7位同学和1位老师在浇花的场景图。在场景图的下面编排了8的点子图,印刷体数字8和摆8个圆片组成图形的内容。我开始思考,编者为什么选择这幅情景图?从上到下编排情景图、点子图、印刷体数字、圆片有什么用意?通过研读,我理解到,其实教材呈现内容和顺序是有其一定的内涵的,它通过“数图中的内容”、“说图中的内容”、“摆图中的内容”等环节,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深入学习“8”的数学内涵,从而很好地引导学生经历了数“8”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我体会到教材内容是不能孤立起来看的,在教材的编写中渗透了数学思路和数学方法,其与图下的一些材料一起呈现了五个层面的内容:主题图、点子图、数、圆片摆图形,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个过程,是不能割裂开来理解的。它应该是8“这个数从直观感知到抽象归纳、再到理解应用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学生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的过程。正是基于有了这样的对教材的研读理解,再经过精心设计,那次课堂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以后的教学备课中,我也始终把研读教材作为最重要备课环节。
二、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在准备每一节课之前,我对于这节课要完成哪些任务,获得哪些学习成效,首先明确下来。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找准了重点和难点,然后才可以着手设计选什么内容,用何种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前不久我参加了辽宁省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大赛,我准备的是四年级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一课,这是奥数中的经典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学生即能学会,还要学的轻松呢,我反复研读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中都要求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两端都栽时”棵数=间隔数+1“的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探究两端都栽的规律时安排了动手操作,想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认识与理解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活动的设计是这样的:出示一道开放性的题目:一条公路长20米,每隔米植一棵(两端都要植),有几个间隔?需要多少棵?让学生自己确定间距,画线段图,填表,汇报。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可是在试讲中,在植树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探究规律时一个个都像被打败公鸡,毫无斗志与反应。勉强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看来这样的设计无法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何来思维的培养,主题的建构呢?我开始反思:为什么学生不能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呢?为什么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呢?学生一脸的茫然。经过反复的思考,我想到了我设计的探究活动有一定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太抽象,太难了,自己确定间距时,要考虑到平均分还要分完,只给学生一条线段,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并且间距和间隔数还容易混淆。和刘学万主任、张洁雪老师、卓梅、葛洪香主任研究后,自己又反复琢磨,调整了自己的教学过程,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这节课主线更清晰明朗了,即从生活中抽取植树现象,从手中找,从同学中找,大胆猜想规律,然后用直观明了的植树模型来模拟实际种一种,数一数,验证了猜想的规律,最后加以总结掌握。这样就有层次的突破了教学重点,接下来的练习和效果也就有了保证。
三、以”学“定”教“,为学生设计最适合的学习方式。
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张白纸。学生的学习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生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学时,应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经验的储备、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还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教材走近生活、走近学生心理,达到激活学生已有经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让教学起点符合学生的”现实状态“。
我在参加辽宁省第二届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质大赛时,我执教了”认识钟表“一课,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想到了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钟面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如果忽略了这一点,直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学生哪有还浓厚的学习兴趣?我觉得完全可以将”认识钟面“的教学目标定位为”让学生经历再现钟面的过程“。我便这样设计:先从生活中导入入手,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钟表呢?学生脑海中联系起了生活中的感知基础,那老师要考考你们,看你对这个新朋友了解多少?可将教材中几个细小问题合并,放大成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同学们对钟面熟悉吗?能在纸上画出钟面上都有什么吗?“此时的学生跃跃欲试,我也借此了解学生的认识基础,找准了教学起点。
我参加了盘锦市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我抽到了执教”荷花“一课。有这样一段是这么描写的: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理解”挨挨挤挤“”冒“是难点,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我有好几种设想,可以照本宣科地搬用词典之意?或者利用课文插图浅显地描绘?或者利用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深情并茂地解说?但这些设计都觉得有些单调与说教,这时,孙柏秋老师和卓梅主任提醒了我,可以把词语句子的理解放手交给孩子们啊!于是,讲到荷叶时,我先在黑板上画了形态各异的荷叶,质疑:老师画的对吗?孩子们指出和书上描写的”挤挤挨挨“不一样时,那”挤挤挨挨“是什么意思呢?老师并不急于让他生用文字解释,而是笑着请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将荷叶挨挨挤挤的样子画出来。同学们很注意细节,画的时候大小荷叶错落有致,高低起伏,荷叶搭荷叶,好一派生机勃勃的荷塘。虽无只言片语,但”挤挤挨挨“已扎入人心,意会到荷塘的美丽无限。至于”冒“字,当然更妙了,荷叶密不透缝,这样朵朵婀娜多姿的白荷便只好从接天莲叶中自然而网然地”冒“出来,不,准确说是从孩子的思维和美感的空白区域中冒出来,孩子亲近了画面,走进了文本,更追寻到了一种审美的志趣。这样指导学生理解词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课堂创生出了别样的精彩。
在教学中我还努力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玩“是孩子的天性。我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在讲市优质课”克与千克“时,感知了克与千克的重量,为了训练熟练性和准确性,我设计了这一环节,老师来考考你的小手有多灵?现在我们进行一次小组之间的猜重比赛。比赛规则是:老师说一样物品,同学们在小组内的学具中把它找出来,小组内每人轮流掂一掂,估计一个你们认为最合适的答案汇报。哪个组最准就获胜。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积极,学习情绪很主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掂一掂,称一称,说一说,算一算,从中去体验、感受、提升。
在平时教学中我经常插入游戏环节,但我十分注意带领学生玩中,要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为玩而玩,而是让学生在玩中生疑,让学生在玩中质疑,让学生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
四、注意学生反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巧妙的处理课堂上的意外,调控教学进程,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我去第六小学讲”植树问题“这一课,有一个环节是智力闯关,第五关的思考题很难,是钟面上的植树问题,大人想起来都要动动脑筋,孩子就更有困难了,本来预设中是孩子说出一点思路,老师给以补充和启发。可在讲课过程中,第六小学的同学们始终十分活跃,听讲认真,积极思考。看到孩子们的状态这么好,在设计这道题的学习方式时,我就想到这个地方请学生自己解答行不行?学生自己来做小老师进行讲解行不行?想到就去做,结果有一个孩子真的想出了思路,而且说的很准确很完整。我当时心中暗喜,这样的临时调整奏效了,可别的孩子没听懂,我便把权力继续交给他,让他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刚上课的时候认识间隔和棵树的关系时用到过手指头,便让他用手指头讲解,这下他讲的很生动很明白。接着我又找了一个小老师来讲,结果这道难题就这样在同学们的饶有兴趣的讲解中解决了。使他们不但学习了知识,而且激发了他们研究问题的兴趣。
五、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课件形象具体,动
学生们很喜欢上计算机课,个性是上机的操作课,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游戏、上网聊天情有独钟,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资料却觉得“不好玩”。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状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呢?
课堂教学中,在导入新课、学习新知等不一样阶段,学生的思维状态是不一样的,提问要注意时机,引导学生去用心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应善于从不一样角度向学生提出问题,运用条件的增设变化及结论的延伸和条件与结论的互换,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等方法设计出新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潜力和自主探索的潜力。
课程改革中,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我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用心性和创造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课堂中多展示学生作品,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课堂上多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表扬鼓励,会使学生有成功感,感到莫大的欣喜,对自我充满了信心,从而对计算机学习产生更为强烈的兴趣。在伴随着老师和同学们的赞美,这些同学都会沉浸在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之中。课堂中我让每个同学都把作品上传到局域网中,这样,只要进入网上邻居的同学都能看到,当看到有同学欣赏自我的作品时,他们会充满成就感。用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具体状况采用适宜的方式,必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取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资料时,透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能够吃饭的信息,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能够把理论课教得简单,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务必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到达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是为了用于交流。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英语教学必须讲究教法。以下是我对中学英语教学的几点心得。第一、要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因素
中学生心理可塑性极强,很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我们可以从中学生的兴趣入手。例如中学教材可选择一些中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游戏中常接触的内容进行学习。比如:水果:apple、 pear、peach、banana等;颜色:yellow、orange、red等;食物:bread、milk等。这些内容可在中学生初步接触英语时学习,它们都是生活中出现频率较多的东西,而且教师教学时也很容易寻找事物进行示范。这样就会使中年级学生产生一种英语就是生活,学了以后就可以用的观念,促使中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
第二、让孩子在玩中学英语,即“游戏英语”
比如,我在教学数字“one―ten”时,就想到了孩子们爱玩的一个民间故事。“老狼老狼几点了”,里面有从一点说到十二点,于是我就将这个故事改编了一下,把问老狼老狼几点了改成老狼老狼我是谁?“old wolf , old wolf, what is this , what is this ?” 老狼就可以随意说:“it is one , it is two , it is three……”说到“it is ten ” 时,老师就对孩子们说:“you must stop talking , if you move or make voice , the old wofe will eat you 。”
通过这次游戏活动,让孩子们扮演了数字和老狼,很快大家就学会了“one―ten”,而且课后他们都积极主动地玩这个游戏。更大地收获是有些中年级学生提出疑问:“我们可以把‘老狼老狼几点了’也改成英语游戏玩啦!”这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又一个有趣的英语活动“clock”又产生了。
第三,要在活动中体现中学生的自主性,以中学生为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各种颜色时,我找来许多颜色的水粉颜料,让中年级学生学生涂、画、抹,从而充分感受这些颜色。还让他们调和、搭配,由两种不同色变成另一种色,如red + green = brown , yellow + red = orange。 孩子们非常感兴趣,学习这些单词也特快,加上是自己动手获得的体验,所以印象也特别深。
第四、增加交流,在交往**同学习英语
到了九年级,学生开始学习简单的句子了,这些句子大都是日常生活用语,所以在英语活动中要多设计一些情境表演,让中学生分组在同伴中练习。比如在活动“bear’s birthday ”中,(这个活动是我根据中文童话“小熊请客”改编的。)主要是学习句子“may i come in ? come in , please 。” “who are you ? ” “i’m ……” ,“i like ……” , “i can ……”,在活动中每个中学生都可以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要学的台词,几次活动下来,孩子们差不多都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台词熟悉了,于是就可以将这些角色联系起来,进行表演交流。
第五、把握机会,教师和中年级学生共同学习
在教学中,难免会碰到“小刺”,有时中学生会提出一些比较孤僻的单词。这时,你应该说“来,我们一起学”。比如,冬天到了,孩子会问老师“空调用英语怎么说啊,热水器了?”其实,孩子天真的提问表明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对老师的充分信任。教师更应把握这些机会,做一次学生,带领中学生查找信息,增添孩子们的成就感,让中学生感受到原来学英语还可以和老师一起学,真快乐。
总之,英语学习要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多讲多练。教师除了在完成课本教学内容外,还可以每周教他们一首经典的英语歌曲,一句英语谚语,或者给他们讲一则英语幽默故事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
1、21世纪是信息和网络的时代,利用网络可以便捷地实现知识的保存、传播和共享,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可以实现教学的实时互动,以及教学内容的扩展延伸。我们的固体物理课程已经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和e-learning讨论学习空间。课程网站上有教师精心收集、选择的习题和思考题,学生可以自行测验并评分。此外,还有教师的教学课件和教学录像,如果学生课堂上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可以通过课程网站再回顾自学。课程网站上还有课堂上没有讲到的一些扩展性内容和前沿研究热点,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问题讨论区,学生有什么问题可以在上面提出来,与老师和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这种方式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丰富了原有的教学手段,扩展了教学空间,对提高教学效果有明显作用。
2、[3]钟佑洁,杨尊先。电子学科的固体物理教学改革初探[j]。物理通报,2013,(8):17-19+21.
3、[5]裘德海。高校利用微课程促进教学的应用与思考[j]。科教*,2013,(11):95+127.
4、[6]李晓东。慕课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89-92.
5、[1]黄昆,韩汝琦。固体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固体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抽象难懂,学生普遍反映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同时很难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借助先进的模拟计算软件,可以较直观地解释很多相关物理概念和理论,并与实际应用中的现象、性质、状态相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materialsstudio程序包功能强大,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与其他计算软件相比,适宜于本科生的日常教学。利用该计算软件可以建立不同材料的晶体结构,并可以进行能带结构和态密度的计算及可视化,光学性质、光谱性质、介电性质的计算、费米面的计算等。我们可以利用该软件让学生建立一些常见的晶体结构,并计算他们的介电性能和光谱特性,也可以计算金属、半导体和绝缘体的能带图和态密度,比较他们带隙之间的差异,加深对能带理论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掺杂等手段对晶体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调控,帮助学生理解晶体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密切关系。总之,利用materialsstudio软件可以更加直观地将固体物理中的很多理论和概念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了解现代理论物理的研究手段,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
7、在大学校园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随身携带智能手机等移动数码产品,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传统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微课是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与传统课程网站视频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短、内容精、针对性强。传统的教学视频大约为45分钟,视频容量太大,在线浏览时所需的流量大,费用学生往往难以接受。另一方面,45分钟的视频中包含很多个知识点,学生往往为了学习某个知识点需要看完整个视频,学习效率低,会让学生失去耐心。而微课程恰好弥补了这些不足。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认知效率在最初10分钟内是最高的,随后会逐渐衰减,因此一段微课程的时间大多在5~10分钟之内,且主要针对某一知识点,精心设计,集中阐明一个问题,教学目标明确。微课程可以作为课程全程视频的补充,如果学生们缺席了某些课,可以观看教师的网络教学视频,如果只是某个知识点的理解不够,观看微视频效果更好。例如,我们录制了“倒格子和布里渊区”“光子和电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质量和真实质量的差别”等微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针对性地浏览这些视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我们还将现代固体物理研究中常用的一些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通过微课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例如,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低能电子衍射、高能电子衍射等,这些内容与现代科技联系紧密,对于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升科研素养是非常有用的。实践证明,精练、目的性强的微课程视频很受学生的欢迎。本文针对当前固体物理教学面临的问题,就如何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固体物理教学,改善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表明,通过充分利用多媒体、先进模拟计算软件、网络课程、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固体物理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学科领域不断延伸和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有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固体物理的教学质量,仍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8、充分发挥课程网站的作用
9、[4]吴玉辉,吴盼,李永涛。materialsstudio软件在固体物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学园,2013(33):54-55.
10、[2]冯端,金国钧。凝聚态物理学(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1、固体物理学,是研究固体的结构并揭示其组成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阐明其性能与用途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末,固体物理学被采纳为物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由国内三位固体物理学前辈黄昆先生、谢希德先生和程开甲先生分别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率先开设。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固体物理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已经成为凝聚态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除了物理专业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相关专业,比如微电子、光电子、材料学等专业均开设了固体物理课。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公式推导复杂,很多概念抽象难懂,而且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力,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困难,加之学生往往不知道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如何应用,学习动力不足,使固体物理教学面临严重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固体物理教学带来了改革的契机。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深化固体物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在固体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先进模拟软件、课程网站、微课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了一些探索,以期改善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2、先进模拟计算软件materialsstudio的应用
13、微课程的有效利用
14、固体物理;现代信息技术;模拟计算软件;微课
15、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16、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便于留存等优点,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板书教学的不足。比如在讲解晶体结构内容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面心立方结构为什么属于密堆积结构,传统板书只能在黑板上画出二维的晶体结构,学生很难建立三维的空间概念,造成认知困难。这时如果采用多媒体动画,一层一层地将原子堆积起来,然后进行旋转,再标记出面心立方的单胞,最后去掉多余原子,展现出一个完整的面心立方结构,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布里渊区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先给出倒格子空间的图像,然后由动画的方式画出倒格子原点到最近邻格点的距离,再画出这些距离的平分线,最后标记出布里渊区的范围,并通过3600旋转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布里渊区的空间图像。此外,对于格波的传输、费米面等不易理解的内容,都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片和动画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物理图像,提高认知效率。多媒体技术虽然有众多优点,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板书,对于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比如格波振动方程、布洛赫波等内容,一边讲解一边进行板书的数学推导,同时及时提问,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帮助学生跟上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如何恰当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仔细斟酌的。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理解潜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理解潜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样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潜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潜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好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务必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因此,以下方法能够尝试: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资料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我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最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带给了超多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能够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资料,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持续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但是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用心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能够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潜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状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能够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务必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建立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务必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贴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贴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资料,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持续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1、奖励也许鼓励学生前进的一个办法,千万别忘记那些默默无闻但是一直在进步的学生。也千万别把仅仅奖励一个糖果当成是小儿科,其实高中生也很在乎。
2、对背文章是绝对有帮助的。坚持每一篇课文至少背诵10个句子。
3、 在有疑问时,任何时候别忘了查字典,字典也许是老师最好的老师。
4、 布置了的作业就一定要检查,收上来的试卷就一定要看。千万不要让学生代你做这些事,因为他们永远不能够帮助了解班上的情况。
5、让学生没人准备一个错题本,摘抄下自己经常容易犯的错误。
6、 无论高考题有多难。让学生掌握好单词,每天做一篇完型填空,阅读理解,他们就会有信心去征服它。
7、 班主任也许会成为你班上英语成绩提高的推动力。学生中的问题自己能够解决就不要麻烦班主任。学生最不喜欢打小报告的老师。班主任也不喜欢喜欢打小报告的课任老师,因为他们也很辛苦。
8、 让学生准备一个属于自己的生词本,每天随身携带。
9、 永远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没有良好纪律的英语课永远不能够成为英语成绩优秀的班级。
10、把教学中积累的小经验积累起来,也许你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11、做一个有爱心呢的,有思想的老师。学生也许不会因为你教的好而记住你,但是会因为你的一个鼓励,一个关心而永远感激你。
12、 作文,作业是和学生沟通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13、选好课代表很重要,这让你的工作变得很轻松。
14、认真对待和学生的第一次接触。第一次节课,第一次作业,第一次作文,第一次听写,第一次奖励等。
15、绝对不要上没有准备的课,想让学生崇拜你,首先必须在知识上征服他。
16、 建立学生小档案,当你想了解学生的时候就不至于无话可说。
(一)设立真实的任务教学氛围
能带给学生真实感受的教学情境绝不是老师细致地口述着课本的内容,这种抽象的方式只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发被动,真实目标的设定是我们营造真实情境教学的关键,在任务情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生活中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进行任务设定,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欲,从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
(二)教学情境要尽量生动鲜活
在进行信息技术任务教学的过程中,将图像、声音以及文字和语言、符号等组合起来做成演示文稿,展示出信息技术学科独有的特长,将之与融会贯通于情境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充分领会到情景教学氛围的生动活泼,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鼓舞学生自主学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由“知之者”转变为“乐之者”。
任务驱动式的教学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层层划分为一个个小任务,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鲜明的计划,将大任务分阶段性完成,不断地向总任务一步一步靠近。任务情境教学充分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说是为学生量身打造的教学模式,它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激发出来;使在学生记忆里存储下了知识和信息技术操作运用方法,是教学的第一阶段;学生可以清楚明白地描述出老师教授的内容和操作方法是教学的另一阶段理解;掌握是学生可以独立运用自己的所学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遇到类似问题也可以克服掉。教学目标是每一节信息技术课所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备课就是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上课前必做的功课,一个课堂分成若干小节,未了解的知识安排在某个或者几个小节中,学生在教师教授的过程中感受未知,通过对未了解的知识的探索,联系与它相关的过去的知识去发现联系、发现问题,确定它大体与过去学过的哪些知识相关,找出它们之间相关的部分与不同的部分,主动地发现问题,向教师咨询,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伴一起解决问题,最后完成大任务并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小节融会贯通。
每个学生作为一个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应随机分配,而应充分尊重个体的发展,将学生近来的发展情况作为设立任务的参照物,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谙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现有知识以及业余爱好等,循序渐进地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的特长鼓舞学生提升自制力,从而更好地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指导学生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有专家认为,每个应用软件的功能都是非常强大的,一个人一般只用了软件的20%的功能,这种情况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教师可以在网页设计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
(1)对于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对网页性能制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2)对于不同特征的学生,强调不同的制作要求。发挥其长处,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教学和弹性教学。
学生在这种模式教学下学习的过程中,会面临一些现实又复杂的教学设计问题,协作学习更加强调互帮互助,以及学生团队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情境任务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一般教师会采用“异源分组”的任务分配方法,以此来加强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更快地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利用ppt软件制作,激发小组对课件的探讨和评论,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来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营造出一个使学生的协作能力可以充分发挥的情境,而这种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协作学习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负责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制作的表现和显现出问题,主要挑选好的课件和出现问题的课件请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能干预学生的制作行为,并且要在恰当的时间考通过合适的提问来引导学生对制作课件的步骤进行讨论,使得学生对自己所学到知识由了解到理解到掌握逐步深化。指引学生应对复杂的制作过程准确地为自己设定任务对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任务。课堂演示软件主要由导入、讲解主体、总结和练习等组成,教师应按照这些部分各自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为自己设定任务,减轻学生复杂课件制作任务的负担。
现在的学校大都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值得大家关注。对于“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可以一概而论的,应该辩证看待,理智地看待它的优缺点,扬长避短,立足实际,创新理念,机智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力,指引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教育是国之大计,人才的培养关乎一个国家命运,借鉴其他学科教学的成功经验,务实求真方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摘 要:
当全球经济、科技飞速发展时,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也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周局长在2010年中山市信息技术学术年会上也说,金融海啸中政府各个财政支出都要削减,但对信息技术的投入每年1000万的投入这么多年来从没减少过,可见市领导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重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育以后的发展提供坚固的后盾。
关键字:
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
中山市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备基本和市区小学一样,但大多数学生的家里还没买电脑,而信息课一个星期才一节,平时只能靠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练习,吸取的信息技术知识有限,与市区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刚开始教学这一门课时,发现大多数学生不能记住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内容,或者出现“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现象。
【1】现在的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远远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一线的小学信息教学,我们更应该端正思想,转变观念。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呢?下面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个方法。
在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们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教学中,我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把书本上的东西变到桌面上来,让学生感受到材料的真实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只知道有“电脑”这样一种玩游戏的机器,不能具体了解各个部位,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家里搬回两台坏电脑,放在课桌上,首先把其中一台电脑主机全部分解,给小朋友逐一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小朋友看到这一块块的电脑组件兴致都来了,我让他们一组一组同学出来观看和触摸,然后我拿出几个小螺丝刀,分别请同学出来,把老师说到的电脑组件,通过观看旁边的主机把该组件装回去。通过这样的教学,小朋友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敢尝试操作与不敢尝试操作、家里有电脑与没电脑之间就差距就很大了。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特别在我们农村小学,学生基础差,往往老师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以前我是课堂巡视过程中逐一指导学生,但发现一节课下来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听了阮志远老师的课之后,我知道不能要求每个学生通过我的讲通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必须要采取互相协作学习的方式,以好带差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具体方法是上课时让一些基础好、学得快的同学去帮助那些不懂的同学,而老师在旁边只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帮助的过程中我强调教的时候不能拿着鼠标帮同学做,只能用嘴和手指指导同学操作,这样既要可以让学得好的同学有事可做,给他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会,提高他们说的能力,又使基础差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样还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健康的人格。
如在学习用word制作美丽的贺卡时,很多学生把以前所学的知识都忘了,必须让他们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一个个内容重新学,这样一节课学得内容太多,而老师也不可能一个个详细的再讲一遍,老师只在每一个步骤时作一个简单的讲解,这时就要发挥互相协作的精神了。好的学生带动另一部分学生,在整个互相协作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开心,对知识的掌握也轻松,改变了由老师一人说了算的教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明:个体亲自体验的直接经验比他人口头传授的间接经验对个性的影响要深刻。
【2】实践操作是巩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勤能补拙,只有多练习,学生才会在不断的练习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逐渐培养学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在教学中我喜欢对某一个难掌握的内容,让学生通过看书本的操作来自主探究学习,给他们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
如在六年级学习《活泼的网站》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方法,而是出示“生动活泼的网站”给学生看,然后通过自己看书自学和同学的帮助,一步步操作,最后把自己做好的动态效果展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如何把网站变得动起来,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3】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驱动”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的心理情绪。因此我们在设置任务驱动时要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的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任务驱动”的设计还要紧紧地联系学生的周围实际生活,联系他们的学习,要体现任务的实践性、趣味性、人文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色调不同的装饰画》时,我利用学生对魔术的喜爱,我创设了魔术学堂的场景,比试分为三个层次,成功闯过第一关的人成为魔术爱好者,成功闯过两关的人成为魔术高手,成功闯过三关的人成为魔术大师。在这教学过程中大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玩闯关过程中真正得到了实惠,老师也轻松了不少。最后我把学生的画用彩色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的墙报中,学生之间则可以互相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评价能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让他们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去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杨,对个别学习困难的同学要随时指导,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在广播统一演示教学,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作业评价也是相当的重要,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会展示学生中的一些好作品,让同学和老师共同来进行有效的评价,让学生在欣赏别人优秀作品的同时也注意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老师在评价时尽量做到扬长避短,让多数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争取下节课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学习计算机的效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教学有模,但无定式,贵在得法。作为一名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共同的目的就是让农村孩子能和市里的孩子一样学习好小学信息技术,培养好孩子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学习潜能,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j]:2009-5-22(第6期)。
[2]周利剑。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江西教育[j]:2004(第5期)。
[3]王英。科教论丛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六法。